【微观察】不再在孩子的世界疯狂开采,教育该进入怎样的新常态?
“为什么总解决不好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问题,这与我们及全社会教育理念存在严重偏差直接相关。分数至上,升学至上的思想影响太大了!为了分数和升学,学生的健康和快乐常常被牺牲了,有个性的发展、持久性的发展常常被忽视甚至放弃了……”全省教育系统工作会议上,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的一席话,再次深深地刺痛着我们。
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我国经济开始步入新常态,如何认识教育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成了一个课题。此次全省教育系统工作会议提出,我们一定要深入分析我国新常态下的教育发展新特点,跟踪研究发达国家和地区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全面梳理我省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条件。
经济运行和发展,有它的内在规律,而教育是人学,是培养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人的事业,人的发展和成长相对于经济,更有其必然规律,教育更应该树立一种新常态意识,体现一种新常态思维。
那么,教育应该进入怎样的新常态呢?
新常态下的教育,教育工作者有远大的教育理想。他们追求办面向所有学生的教育,办使学生全面而个性发展的教育,办让每一名学生都能享受快乐和走向成功的教育。他们自觉转变教育理念,而不为分数、升学率所束缚;默默坚守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而不为浮躁功利所左右;勇敢地锲而不舍地推进教育改革和创新,而不为任何困难和风险所吓退。
新常态下的教育,教育工作者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他们在教育系统及全社会广为倡导符合科学发展观、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理念,树立选择性教育理念,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树立素质教育和系统培养的理念,树立人人成才和多样化成才的理念,树立选择性学习和因材施教的理念,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树立依法治教治校的理念。
新常态下的教育,校园会成为孩子们真正的学园、花园、家园、乐园。在这里,孩子不会被定位于工厂流水线上的一件件产品,他们可以有比较充足的时间与人交往,可以自由自在地参与各种社团活动,读自己喜欢的书,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在这里,校长不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而是保持一份豁达与宁静,坚守良知和使命,以家国的情怀和担当,尽全力让学校成为美好事物汇聚的地方,并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适合的教育。
新常态下的教育,教师把教育当作良心活儿。他们从孩子成长出发,一切着眼于当下学习生活以及未来人生的幸福。他们能够在夹缝中遵循教育规律,不计较个人得失,凭着良心、爱心和智慧做教育,不用压抑和扭曲人性的方式去教学生。他们拥有一颗平常心,因势利导,顺其自然,就像老农对待禾苗一样,按农时施肥浇水,而不会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在孩子的世界疯狂开采。
新常态下的教育,课堂是一方心与心交流的场所。它会无限相信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发展的可能,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会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愉快学习、探究学习中学会学习,快乐成长,而不是凭死记硬背,死整蛮干,靠拼时间、拼体力甚至靠拼生命的方式去提高考试成绩。
新常态下的教育,会把“人”写在心上。好的教育在于积淀孩子素养,提升孩子素质,因而把孩子的品行操守看得比一纸分数更重要,把孩子的人文素养看得比考试成绩更重要,把育人看得比育才更重要。教育将不再以“分”为向导,以“考”为法宝,以片面追求教育的GDP为目标,而是基于“人”的哲学拷量与追问,把培养一个个精神独立、人格完整、品德高尚、懂得担当,能够自食其力的合格公民作为己任。
不再在孩子的世界疯狂开采,让他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我们的教育应该进入这样一种新常态,这不仅仅是为了孩子,为了教育,也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推荐新闻
- 1
全省校园安全工作现场会暨校园安全协同共治体系建设推进会召开
教育之江
- 2
王浩调研浙江农林大学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教育之江
- 3
暑假到,“官方带娃”模式再开启!第一天孩子们过得如何?走,探班去
教育之江
- 4
国有房屋租金减免工作
未知
- 5
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异地过年是否可以成为常态?
未知
- 6
建党百年献礼 传承红色基因 浙江教育出版社送你一份书单
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