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投稿
消息通知

请在登录后查看

参与投稿

参与活动

互动留言

徐岚:将网络正能量融入高校思政教育

作者:徐岚 编辑:徐岚 来源:教育之江 发布时间:2017-01-09 17:03:18
“正能量”一词的流行源于2012年伦敦奥运火炬传递期间,众多网友在微博上发布了《点燃正能量,引爆小宇宙》和《点燃正能量,运气挡不住》的博文,继而引发更多网友的跟进和模仿,“正能量”一词自此开始走红并长盛不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提到要激发社会正能量,在最近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他强调要让正能量更充沛、主旋律更高昂。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也曾强调,让网络空间成为激发正能量的坚强阵地。
 
网络正能量不是孤立存在的,没有一个网络好故事不是扎根于现实生活的。高校是培养人才、研究学问、服务社会和引领文化的地方,理应是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的主阵地,要将网络正能量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之中,让每一个当代大学生成为正能量的传播主体。
 
大学生首先要形成对当前国家改革发展现状的理性认知。不可否认,当今确实存在不少大学生被网络舆论牵着鼻子走、被网上错误言论所误导的现象。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代表的是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实力。
 
大学生要擅于挖掘身边的好故事,用平民化的视角讲述宏大的主题。传播正能量并不是去树立一个道德典型,而是要把那些每天都在发生的、最微小的、温暖人心的故事搬上网络,搬到世界人民的面前,让他们更理性、更客观地认识中国,扩大国际舆论对中国发展现状及政治文明的共识。大学生思维活跃,与新媒体天生结盟,对枯燥的理论政策进行包装,将文字、动漫、视频等形式融合在一起,能够引发强烈的情感“共振”。
 
大学生同样是推动中国故事走向海外的重要力量。当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出越来越嘹亮的“中国声音”时,大学生群体也越来越吸引国际舆论关注。大学生群体中不乏精通外语、熟悉西方文化和国外受众心理、长期活跃在国际社交平台的年轻人,他们不仅是中国故事的重要讲述者、中国声音的重要传播者,同时也是中国形象的重要塑造者。当大学生利用微博、微信发布观点意见或者情绪的时候,要时刻想到,自己就是中国的一面镜子。
 
要在一个社会最大程度上凝聚共识,教育是其中异常重要的一环。要让我们的社会正能量更充沛、主旋律更高昂,高校不仅是前沿阵地,也是重要窗口。大学生是一个较为激进的群体,当他们受到不公正对待时,当他们目睹社会冲突时,一些人倾向于采用暴力方式发泄不满情绪,容易将社会问题简单化。但是社会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体系,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和运动机制错综复杂,如果沉溺于碎片化的信息,看到的只能是中国的局部真实。将网络正能量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并不是采用僵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灌输式、口号式宣传,而是要在教育过程中融入情感和细节,让他们更加理性客观认识中国国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这也是培育当代青年国家认同、价值观、理想信念和人生追求的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