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投稿
消息通知

请在登录后查看

参与投稿

参与活动

互动留言

严学军:慎贴校园 “校园暴力”标签

作者:严学军 编辑:严学军 来源:教育之江 发布时间:2017-01-04 16:41:00
近段时间,有关“校园暴力”的报道屡见报端,这使得如何预防校园暴力这一话题再次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教育部门尤其重视,许多学校提出了很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这些都非常值得我们点赞。
 
可无独有偶,某学校有两位同学打架,被打的一方家长非把一起普通的学生打架事件贴上“校园暴力”标签,不满学校处理意见,要提交派出所处理。事情闹得沸沸扬扬,学校老师苦不堪言,派出所干警更是哭笑不得。
 
那么什么是“校园暴力”?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搞清楚什么是“暴力”?现代汉语词典有两项解释:一是强制的力量,武力;二是特指国家的强制力量。无疑,校园暴力属于第一个意项。在我看来,校园暴力至少有这么几个特征,一是地点必须是校园或者和校园相关联;二是行为带有明显的强制性;三是行为有相当的力度,带有明显的破坏性。三者必须同时具备,否则就不能构成 “校园暴力”。
 
学生打架绝不是“校园暴力”。不妨回忆一下我们的学生时代,同学之间因矛盾偶尔发生争吵,乃至打架,这是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事情,有些反而成为成年后最美好的回忆,甚至双方成为最好的朋友。虽然有时候打架比较凶,甚至出现受伤的情况,但行为没有强制性,绝对算不上“校园暴力”。如果要把学生打架也列入“校园暴力”范畴,那么我们原本宁静的校园就变成了可怕的、灾难性的场所了,试问,哪个家长敢把子女往学校送?
 
把普通打架当成“校园暴力”来处理,负面影响相当大。学生打架,有时转个背双方就和好了;有一些,教师调解就解决了。对学生的处理往往以批评教育为主。双方家长、学生一般不会有心理阴影。如果升格为“校园暴力”,事件关注度马上也升格,社会影响随着扩大。双方自行达成谅解可能性不大,需公安参与调解,甚至到法院解决。对学生的处理,就没有批评教育那么简单了,而是需要负民事甚至是刑事责任。这会给学校、双方家长牵涉大量的精力,更为严重的是会给学生带来难以弥补的心理创伤。
 
学生是最和谐的群体,校园是最平安的场所。我们要重视预防“校园暴力”的教育,坚决制止“校园暴力”发生,同时,也要慎贴“校园暴力”标签,防止把一般事情当成“校园暴力”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