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毕业回乡种杨梅,有了工匠精神何愁不能创造辉煌人生?
作者:胡欣红
编辑:胡欣红 来源:浙江教育在线 发布时间:2020-07-22 16:12:37
在很多人印象中,寒窗苦读多年的大学生,应该谋求一份体面的工作。如果是回家种田养猪修理地球,那就意味着十几年的书都白读了。其实不然。
据钱江晚报•小时新闻报道,作为“村里第一位大学生”的倪晓军,1997年从浙江大学管理系毕业后不久,阴差阳错又回到农村,和父亲一样成了一名杨梅种植户。
堂堂浙大毕业生,种杨梅能有什么出息?
面对这样的质疑,倪晓军用时间和成绩给予了有力回击:在浙江农业之最杨梅擂台赛上,他连续两届蝉联荸荠种和东魁种双料冠军。他开发研究大棚技术,如今年入近200万并且带村民共同致富:全省1000亩大棚杨梅,800亩在兰溪,而400亩就在他的老家——马涧镇前余村。该村成了名副其实的浙江大棚杨梅第一村。
造化弄人。好不容易跳出“农门”,竟然又选择回到农门,最后凭借自身的努力,在农村大放异彩。
倪晓军的成功绝非偶然。传统露天种植的杨梅,最大的问题就是靠天吃饭,成熟期刚好碰到梅雨季节,受气候影响比较大。杨梅好吃,但如何解决恼人的梅雨问题,是一个难题。否则,一旦“霉雨”来袭,采摘销售等都会陷入困境。
为了破解这个难题,倪晓军2011年开始尝试种植大棚杨梅。大棚杨梅品质好,成熟期比较早,售价比较高,精品80元一斤,整体收益是露天杨梅的10倍以上。尝到甜头之后,他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大做强,在他的示范之下,乡亲们也开始陆陆续续地一起种植。村里30几户人家,已经有二十七、八户种植,年收入每户最起码20万以上。
倪晓军的成功来自于他扎根土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这种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在倪晓军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本来雄心勃勃想在城里干一番大事业的他,创业失败后,并没有就此沉沦,而是立足乡土特色,秉承着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信念,探索出一条种植大棚杨梅的康庄大道。由于起步晚,经验少,为了探索大棚杨梅的种植技术,他专门进行了分组实验, 五、六个组,不同的组控制不同的温度、湿度和肥料。多年摸索下来,现在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能种出很好的大棚杨梅。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不仅改变了自身命运,也造福了乡邻,无疑值得点赞。
赞赏之余,我们更应该从倪晓军身上获得启迪:在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当下,广大乡村尤其需要这样的领军人才。进而言之,我们有必要适当改变人才的观念,年轻人的打拼之路并不是非大城市不可,基层也是当代大学生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
由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2020届毕业生的就业受到严重影响。据教育部数据统计,2020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将达到874万人,同比增加40万人,在就业机会没有明显增加的前提下,今年的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显得复杂严峻。为此,多地纷纷出台暖心政策,国家也致力于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引导毕业生到现代农业、社会公共服务等领域就业创业。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国家在积极行动,年轻人自己也需要适当转变观念。如果能像倪晓军那样,立足乡土走出一条特色发展的道路,不仅可以成就自身,还能为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造福一方,有效实现自我价值,何乐而不为?
20多年过去了,年近半百的倪晓军依然把杨梅当成小情人一样看待,三天看不到就要睡不着觉。他最大的希望就是“小情人”越来越好,让更多的人品尝到它的美。倘若能做到这般不忘初心、目标始终坚定如一,拥有这样的工匠精神,何愁不能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据钱江晚报•小时新闻报道,作为“村里第一位大学生”的倪晓军,1997年从浙江大学管理系毕业后不久,阴差阳错又回到农村,和父亲一样成了一名杨梅种植户。
堂堂浙大毕业生,种杨梅能有什么出息?
面对这样的质疑,倪晓军用时间和成绩给予了有力回击:在浙江农业之最杨梅擂台赛上,他连续两届蝉联荸荠种和东魁种双料冠军。他开发研究大棚技术,如今年入近200万并且带村民共同致富:全省1000亩大棚杨梅,800亩在兰溪,而400亩就在他的老家——马涧镇前余村。该村成了名副其实的浙江大棚杨梅第一村。
造化弄人。好不容易跳出“农门”,竟然又选择回到农门,最后凭借自身的努力,在农村大放异彩。
倪晓军的成功绝非偶然。传统露天种植的杨梅,最大的问题就是靠天吃饭,成熟期刚好碰到梅雨季节,受气候影响比较大。杨梅好吃,但如何解决恼人的梅雨问题,是一个难题。否则,一旦“霉雨”来袭,采摘销售等都会陷入困境。
为了破解这个难题,倪晓军2011年开始尝试种植大棚杨梅。大棚杨梅品质好,成熟期比较早,售价比较高,精品80元一斤,整体收益是露天杨梅的10倍以上。尝到甜头之后,他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大做强,在他的示范之下,乡亲们也开始陆陆续续地一起种植。村里30几户人家,已经有二十七、八户种植,年收入每户最起码20万以上。
倪晓军的成功来自于他扎根土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这种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在倪晓军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本来雄心勃勃想在城里干一番大事业的他,创业失败后,并没有就此沉沦,而是立足乡土特色,秉承着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信念,探索出一条种植大棚杨梅的康庄大道。由于起步晚,经验少,为了探索大棚杨梅的种植技术,他专门进行了分组实验, 五、六个组,不同的组控制不同的温度、湿度和肥料。多年摸索下来,现在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能种出很好的大棚杨梅。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不仅改变了自身命运,也造福了乡邻,无疑值得点赞。
赞赏之余,我们更应该从倪晓军身上获得启迪:在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当下,广大乡村尤其需要这样的领军人才。进而言之,我们有必要适当改变人才的观念,年轻人的打拼之路并不是非大城市不可,基层也是当代大学生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
由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2020届毕业生的就业受到严重影响。据教育部数据统计,2020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将达到874万人,同比增加40万人,在就业机会没有明显增加的前提下,今年的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显得复杂严峻。为此,多地纷纷出台暖心政策,国家也致力于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引导毕业生到现代农业、社会公共服务等领域就业创业。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国家在积极行动,年轻人自己也需要适当转变观念。如果能像倪晓军那样,立足乡土走出一条特色发展的道路,不仅可以成就自身,还能为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造福一方,有效实现自我价值,何乐而不为?
20多年过去了,年近半百的倪晓军依然把杨梅当成小情人一样看待,三天看不到就要睡不着觉。他最大的希望就是“小情人”越来越好,让更多的人品尝到它的美。倘若能做到这般不忘初心、目标始终坚定如一,拥有这样的工匠精神,何愁不能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推荐新闻
- 1
全省校园安全工作现场会暨校园安全协同共治体系建设推进会召开
教育之江
- 2
王浩调研浙江农林大学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教育之江
- 3
暑假到,“官方带娃”模式再开启!第一天孩子们过得如何?走,探班去
教育之江
- 4
国有房屋租金减免工作
未知
- 5
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异地过年是否可以成为常态?
未知
- 6
建党百年献礼 传承红色基因 浙江教育出版社送你一份书单
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