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机构包装出来的“名师”,该打假了
作者:胡欣红
编辑:胡欣红 来源:浙江教育在线 发布时间:2020-06-01 16:00:04
当下,在线教育成了许多人上课培训的主要方式。但上课的老师是否有资质呢?有媒体调查发现,尽管教育部多次发文整治教育机构培训乱象,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三无人员进行线上授课的问题,依然存在。
师资是确保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为了吸引生源,培训机构在师资宣传方面“做文章”,早已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尤其在教育部提出从事学科知识培训的教师应具有相应教师资格,培训机构应将教师的姓名、照片、任教班次及教师资格证号在其网站及培训场所显著位置予以公示,接受社会监督等要求之后,在职教师到培训机构兼职的情况得到极大遏制。面对师资的巨大缺口,培训机构只有通过招募大量“新人”予以缓解。
名师出高徒。老师的资质水平无疑是家长选择培训机构的核心依据。于是乎,想方设法对师资进行“包装”,成了培训机构的“潜规则”。“700人研发团队”“超300人毕业于清华北大”,打开某培训机构官网,首页的宣传标语引人注目。教师专区的一些师资简介更是十分“华丽”:“知名大学毕业”“国家公派研究生”……
然而,这些所谓的“名师”并非如宣传的那样光鲜:师资“前有后无”,表述含糊不清打擦边球的情况十分常见;公示的教师资格证的编号有的只有8位数字,有的只有13位数字;刚毕业没教资也能入职……种种乱象,令人触目惊心。
酒好也怕巷子深。适当宣传师资,当然无可厚非,但整出这么多“猫腻”,除了“宣传”需要,背后还潜藏着一条利益链。简而言之,把刚毕业或没毕业的大学生之类的三无人员“包装”成“名师”,不仅是迎合家长需求之举,也是教育培训机构捞油水的法宝。通常情况下,初入职的大学生只能拿到课时费用中一小部分的提成,但通过培训机构的一番操作摇身一变成“经验丰富”的名师,向家长收取了数额不菲的费用。这些低成本、高回报的假“名师”,怎能不受培训机构的青睐?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培训机构的老师与学校里老师一样,不仅要会教书,更要会育人。刚毕业或没毕业的大学生,就知识储备而言,或许并不逊色,但其教学经验和育人能力等方面无疑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一时之间很难弥补。
由于教师资格证的查询方法并不为太多人所熟知,而且进行有关师资编号的真伪查证均需再输入教师身份证件号码才能进行,仅用于教师本人认证服务的查询方式,不仅给了许多教培机构以假乱真的机会,家长也很难查证。
有鉴于此,针对部分教育培训机构教师无证上课现象,教育主管部门应该主动承担起监管职责,一旦发现问题,不仅要严肃查处涉事人员,更应该追究培训机构的责任。比如,可以充分运用黑白名单制度,将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校外培训机构列入黑名单,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按有关规定实施联合惩戒。
说到底,摆脱各种形式的“野蛮生长”,培训机构才能实现健康持续发展。
师资是确保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为了吸引生源,培训机构在师资宣传方面“做文章”,早已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尤其在教育部提出从事学科知识培训的教师应具有相应教师资格,培训机构应将教师的姓名、照片、任教班次及教师资格证号在其网站及培训场所显著位置予以公示,接受社会监督等要求之后,在职教师到培训机构兼职的情况得到极大遏制。面对师资的巨大缺口,培训机构只有通过招募大量“新人”予以缓解。
名师出高徒。老师的资质水平无疑是家长选择培训机构的核心依据。于是乎,想方设法对师资进行“包装”,成了培训机构的“潜规则”。“700人研发团队”“超300人毕业于清华北大”,打开某培训机构官网,首页的宣传标语引人注目。教师专区的一些师资简介更是十分“华丽”:“知名大学毕业”“国家公派研究生”……
然而,这些所谓的“名师”并非如宣传的那样光鲜:师资“前有后无”,表述含糊不清打擦边球的情况十分常见;公示的教师资格证的编号有的只有8位数字,有的只有13位数字;刚毕业没教资也能入职……种种乱象,令人触目惊心。
酒好也怕巷子深。适当宣传师资,当然无可厚非,但整出这么多“猫腻”,除了“宣传”需要,背后还潜藏着一条利益链。简而言之,把刚毕业或没毕业的大学生之类的三无人员“包装”成“名师”,不仅是迎合家长需求之举,也是教育培训机构捞油水的法宝。通常情况下,初入职的大学生只能拿到课时费用中一小部分的提成,但通过培训机构的一番操作摇身一变成“经验丰富”的名师,向家长收取了数额不菲的费用。这些低成本、高回报的假“名师”,怎能不受培训机构的青睐?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培训机构的老师与学校里老师一样,不仅要会教书,更要会育人。刚毕业或没毕业的大学生,就知识储备而言,或许并不逊色,但其教学经验和育人能力等方面无疑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一时之间很难弥补。
由于教师资格证的查询方法并不为太多人所熟知,而且进行有关师资编号的真伪查证均需再输入教师身份证件号码才能进行,仅用于教师本人认证服务的查询方式,不仅给了许多教培机构以假乱真的机会,家长也很难查证。
有鉴于此,针对部分教育培训机构教师无证上课现象,教育主管部门应该主动承担起监管职责,一旦发现问题,不仅要严肃查处涉事人员,更应该追究培训机构的责任。比如,可以充分运用黑白名单制度,将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校外培训机构列入黑名单,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按有关规定实施联合惩戒。
说到底,摆脱各种形式的“野蛮生长”,培训机构才能实现健康持续发展。
推荐新闻
- 1
全省校园安全工作现场会暨校园安全协同共治体系建设推进会召开
教育之江
- 2
王浩调研浙江农林大学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教育之江
- 3
暑假到,“官方带娃”模式再开启!第一天孩子们过得如何?走,探班去
教育之江
- 4
国有房屋租金减免工作
未知
- 5
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异地过年是否可以成为常态?
未知
- 6
建党百年献礼 传承红色基因 浙江教育出版社送你一份书单
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