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投稿
消息通知

请在登录后查看

参与投稿

参与活动

互动留言

浙江高考新方案,主流媒体说什么?

来源:浙江省教育厅 发布时间:2014-09-22 16:19:00

《人民日报》

“新三门” 如何选怎么考

亮点:高考将选择权尽可能多地交给学生和学校

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表示,改革希望把选择权尽可能多地交给学生和学校,从高中课程改革的“选课”进一步推进到高考综合改革的“选考”,希望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考试和成长。

这次高考改革包括“考试”和“录取”两个关键环节,“考试”改革是把选择权还给学生;“录取”改革则是由报考学校变为报考“专业+院校”,这意味着学生对“专业”的选择,甚至将要先于对“院校”的选择。

难点:多样化课程教学引发中学办学模式改革

学生和学校的选择性增加后,考生需要做出哪些调适?有专家认为,今后在高中阶段,学生得及早做好自我学习规划,增强自我认知能力,提高选择考试科目和报考专业的能力。对于选考科目怎么选,有专家建议,学生既要考虑自己在科目上是否有优势,也要和未来专业有所对应。

但高考改革带来的课程选择性的增加,也会出现新状况:高中将更多实行分层教学和“走班制”,教学组织形式随之可能发生变革。上海就有一些校长和家长担心,短期内,一些选课人数剧增的高中科目,可能产生教学场地和师资捉襟见肘的状况。一位校长表示,小学科教师会有暂时的缺口,可以采取集中授课、滚动开课等方式,依靠弹性增加教师工作量教学来解决这一问题。

央视评论

自主权大了公平该如何保证?

方案将打破一考定终身的压力

总体上看,这两个方案的根本动机,都是将一考定终身的压力,转化为对学生高中阶段综合知识的全面考察,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权,最优化学生的选择能力。

但是,高考是一个考录两线的工作,光有考试改革是不够的。其实更重要的问题,是录取机制也需要随之进行更为深入的改革。目前的高考录取,是基于考试成绩基础上的排序录取。在录取环节,不仅要各地教育部门出台相关的录取办法,而且更需要教育部全面地动员高校改革录取机制,与考试方式相对接。

高考改革个性化后如何践行公平更重要

上海和浙江作为试点,在改革的过程中也需要对一些细节进行完善。尤其是增强了自主性之后,相应的选拔环节的自主性也会增加。高考改革的个性化不难,难在个性如何与共性相结合,自选如何与公平相一致。如何更好地在尊重个性的基础上,践行公平原则,完善录取监督机制,成为了录取环节中最重要的问题。

高考改革是多年来社会热议的焦点,它的方案没有最好,只有不断完善。但是高考改革一旦开启,就没有回头箭,因为社会各界的期待值需要不断的完善。从决策者的角度来说,应当尽可能地考虑改革之后的完善性问题,改革不是增加矛盾,而是减少矛盾;从社会各界的角度来说,应当更多地给高考改革时间和空间,让高考在理性的探索中真正更好地为莘莘学子提供公平全面的选拔机会。(央视评论特约撰稿 商汉)

《光明日报》

浙江高考改革:贯彻选择性教育理念

9月19日,作为全国两个试点省份之一的浙江正式向社会公布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试点方案着力彰显选择性教育理念,强调要把选择权尽可能多地交给学生和学校,使招生公平从现有的程序公平、机会公平进一步走向内容公平。

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解释说,试点方案全面贯彻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和国务院《意见》精神,同时还从多方面进行探索,形成了一些浙江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特点。如学生可在4种考试招生模式中自主选择,又可在统一高考中自主选择选考科目、考试时间和成绩。高校也有权确定相关考试招生条件,包括考试招生模式选择、选考科目要求、综合素质和中学阶段成长记录使用等。

实施高考招生改革后,浙江的考试社会成本会有效减少。现行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将由每年共5次考试减少到3次。同时减少考试天数,统一高考考1天半,比现行高考减少1天。另外,由于考生可自主确定选考科目,实现“考其所长”“考其所好”,所以他们的学业负担也将得到减轻。

《浙江日报》

给人生更多选择

正如浙大教育学院院长徐小洲所言,新高考改革的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参与者如何选择与应对。新高考制度要求:学生要从小学会根据兴趣、特长,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基础教育要从“考生培养”转向“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高等学校要具备更强的风险承担能力,尤其是科目选考风险、录取工作风险、生源不确定风险等;而家长则需要理性对待新高考带来的教育变革,让孩子回归生活、让少年自由发展。

在被“高考取向”禁锢和影响了许多年以后,我们的家长和孩子,能够适应让“小鬼当家”的改革新风向吗?学生从传统的“满堂灌”,转向“关注自我的学习”,会不会存在选择困难?中国家长对孩子教育的过度投入,会否影响高中生自主选择高校、专业,以及自由把握人生和未来?高考制度改革后,考试时间和科目多了些选择,是否意味着学子的心理压力真的能变小,负担真的能减轻?是否又会造成新的不公平?这些问题,还有待实践检验。(童颖骏)

《钱江晚报》

向“以学生为本”靠近,再靠近

新一轮高考改革,给了学生更大的选择权,无论是课程,还是考试方式,都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可能性,“选择权”扩大的实质意义在于,“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考试制度的层面上获得了合法性。教育要围着学生转,才是教育,让学生围绕着自己的兴趣学习,可以充分挖掘其自身各种潜力,而多种才能在某一高度必将贯通,从而对他未来的职业、人生产生积极影响。

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中的亮点,当然不只是“文理科打通”,但仅此一点就已令人期待。教育界人士认为,高考改革可能为特色办学提供空间,有希望出现一批有特色的学校。学校的特色来自何处?归根到底,来自教师,来自教师的个性。只有教师的个性得到发挥的空间,教师个性受到尊重和鼓励,特色办学才有可能。

理想的教育是这样的,学生对每一天新的学习都充满期待,不知道今天会有一扇什么样的窗子会为自己打开,但一定会有令人感到喜悦的收获;而教师会觉得自己从学生那里获得的,远比自己给予学生的要多——只有富有创造力的教师会不断地自我否定、自我更新。这样的良性互动的前提,就是充分尊重个性的教育大环境。“以学生为本”的高考改革,最困难的地方,在于现行教育的弊病与“以学生为本”原则的尖锐对立,这是高考改革能否顺利推行的重要一环。(戎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