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之下高中如何变革,听听专家怎么说(一)
教学管理:行政班和教学班并存下的制度再造
省教育厅基教处副处长 方红峰
行政班和教学班并存是普通高中学校在学校教学管理上面临的问题,这个问题在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时就存在,一些学校对内设机构做了调整,如设立课程规划处、学生指导中心、质量监控中心等,同时也对相关的管理制度改革进行了积极探索。
杭师大附中、浙师大附中、海宁高级中学、杭州绿城育华学校、义乌中学等学校在探索、总结和提炼的基础上,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直面行政班和教学班并存的现实,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全面梳理。
第二,关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包括课程管理、选课管理、教学过程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和课程资源管理等几个方面。
第三,抓住教学管理这个核心,现有管理制度是基于行政班的,教学班的出现带来很多新的问题,应该聚焦于此。
在教学班管理制度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做法。
第一,建立行政班班主任、教学班教师和成长导师“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明确各自的责任边界、互动方式。
第二,建立定教师、定班干部、定座位的教学班学生“三定”管理办法。
第三,引入过程评价的课堂教学管理办法,将学生每节课的出勤、课堂表现、作业情况以及考试成绩,与学分认定和最终成绩结合起来。
第四,建立增量评价为主的教师教学工作评价办法,通过教学巡查、满意度调查和增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教学班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办法。
适应高考改革的普通高中课程设置与教学管理,是一个实践、总结再实践的过程,相信会逐步形成富有浙江特色的体系。
积极变革,让学生的选择成为可能
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任学宝
新高考改革之后,选择性的教育思想贯彻始终,不论是考生还是高校,双向的选择空间都增大了。学生在选考什么科目、考几次、用哪次成绩等方面,有了前所未有的选择权。新课改,学生从必修与选修相结合走向高考必考与选考相结合。在不断扩大自主选择权的过程中,高中教育不断趋近“好的教育”,但这也给学生、教师和学校带来了诸多挑战。
新高考试点方案给予了考生“7选3”的选考自主权。不同的学生,对同一门科目关注度、要求会不一样。学生既要考虑自己在科目上是否有优势,也要和未来专业有所对应。经调查,本校2014年新入学的高一学生加考意向在35种选择组合中只有政治生物和技术的组合没有涉及。原来估计学纯理科和纯文科的占有大量比例,但实际上只占了18%和5.6%,而选择文理交叉的占了76.4%,这充分体现了学生选择的多样化。
学生选择多样化和适切性的要求给学校课程设置的合理性、科学性和有序性提出了挑战,这是难点之一。笔者认为,学校要进行学年四学段制的研究,设计好学校学段课程的安排。同时要求各教研组着力修改核心素养体系下的课程建设方案,共同做好本学科的合适课程设置以满足学生选课的需求。
随着改革的深化,学校可能会取消行政班,年级概念也会淡化,学习某一科目可能有不同年级学生一起进行。那么该如何应对呢?这就需要学校做好分类分层走班教学,这是难点之二。
作为学校,要同步提升教师分层教学能力,以备课组为单位,探索分层走班下不同层次的有效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作业质量,既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把学考的内容完成,又可以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科思想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一并体会到,逐步引导学生从接受性学习向发现性学习转变,从“考生培养”走向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人的教育”,真正做到以人格陶冶、创新思维、能力发展为导向。
学校根据学生的选择,采取分类、分层、走班教学等方式,这对学校目前的师资数量和结构,也会带来挑战。例如,每门学科的学生选择数量不同,各学科的教师需求量就会呈现不均衡状况,当学生的选择过于集中在某一学科时,这门学科的教师会明显不够,而另外学科教师却出现过剩现象,这部分没有被选择的教师如何解决也是涉及校园和谐的难题,这是难点之三。另外,选考的时间不同也会出现学校对教师的需求呈现时段性落差。因此,如何从人事结构上进行调整,培育优势学科,取得学校最大效能,也是学校需要考虑的。笔者认为,首先要从教师本身出发,着力提升专业水平,注意自身尊严与口碑,发展课程开发能力,开设一些相对成熟又与学科紧密相连,能体现学校特色的选修课。作为学校,统计前几届学生的专业选择情况,了解学生的职业倾向和家长的导向,帮助同类学生进行专业选择,提早对教师进行合理安排规划。同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明晰本校的优势学科培育方向,让教师能够根据自己的特长进行有效教学。
“7选3”理论上有35种选择,针对本校学生34种选择意向,学校面临场地不够、编制过紧问题,除政府部门给学校充足的场地、编制、经费外,学校也要有效配置已有的资源,对教室、自修室的利用达到最大化。
“决定你的命运的不是你面临的机会,而是你自己做出的选择。”在新的高考模式下,学校应从各方面寻求最大的突破,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让他们能够在自我评估,了解高校专业和学校信息、就业环境的基础上,合理规划人生,选择正确的专业方向,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和优势,并为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让自己的选择成为可能。
#p#副标题#e#
构建新常态下的管理新秩序
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何通海
2012年,“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催生了“选课走班”;2014年,“浙江省高考改革方案”则进一步助推了“选课走班”。可以说,“选课走班”已成为浙江省普通高中学校教育教学的“新常态”。选择课程、选择考试、选择专业、选择职业……选择,就是这种新常态的核心。
课程改革强调高中课程的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而高考新方案为课程改革的深化拓宽了空间,同时,倒逼学校构建新常态下的管理新秩序。
要打破原有评价模式,建立“立体化综合评价”体系。建立大数据下的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系统,完善教师发展考核评价系统,将教师的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纳入评优及职称评定指标,形成教学班评价与行政班评价一体化、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一体化、团队评价与个人评价一体化的教师评价机制。基于“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坚持主体多元、注重过程、方法多样的评价原则,形成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量化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共同标准与尊重个性相结合、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的学生评价机制。要致力于建立配套可操作的评价工具,进行科学规范的教育质量监控,构建基于现代教育评价理念的评价体系,切实发挥评价改革带来的良性效应。
管理创新主要体现在“六制”。
一是选课制。面对教师发展中心等部门主持设计开发的、顺应学生成长需求的多样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学科水平、兴趣特长和未来发展倾向,自主选择合适的学校课程,形成一生一课表,真正实现“选其所长、学其所好、考其所优、用其所学”的目标。
二是导师制。每位学生拥有自己的学业导师和成长导师。通过生涯测试系统所提供的数据等途径,导师们能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根据其现有水平实际及发展意向,指导学生制订三年学习规划和行动计划,为学生基于专业分类和水平分层的选课提供指导。导师的功能是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决非为学生做选择。
三是学程制。从学校层面来说,是对学生三年学业进行整体规划,形成学校总学程,包括学段切分、各学段内的课程设置和学考时间的选择等;从学科层面来说,是各学科按照学校总学程来规划各层类学生修习课程模块的目标、过程和方法等,形成分层类的学科学程方案。
四是走班制。为满足学生的差异选择,必须打破行政班建制,建立融合选修和必修课程的教学班,实行全科全员、分类分层走班,使学生以走班来实现选择,获得适合的教育。
五是学分制。包括课程设置、课程选择、学分认定和学籍管理四个要素,课程设置、课程选择是学分制的前提,学分认定关注学习的质和量的关系,学籍管理关注最低要求和学制弹性。
六是评价制。建立“立体化综合评价”体系:围绕“专业发展”、“课程研发能力”等多个维度,形成三级指标的教师评价操作系统;根据“高品质有活力的附中人”的培养目标,着眼于评价的激励、导向、诊断、调控的功能,确定综合素质多元评价指标体系。
总之,要在“立体化综合评价”系统引领下,以选课制、走班制为课程实施的核心,以学程制、导师制为抓手,以学分制为手段,“六制”并行,形成合力,确保选课走班改革系统工程的顺利进行,有序推进。
推荐新闻
- 1
全省校园安全工作现场会暨校园安全协同共治体系建设推进会召开
教育之江
- 2
王浩调研浙江农林大学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教育之江
- 3
暑假到,“官方带娃”模式再开启!第一天孩子们过得如何?走,探班去
教育之江
- 4
国有房屋租金减免工作
未知
- 5
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异地过年是否可以成为常态?
未知
- 6
建党百年献礼 传承红色基因 浙江教育出版社送你一份书单
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