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投稿
消息通知

请在登录后查看

参与投稿

参与活动

互动留言

北大公开课首推全球免费听 “慕课时代”你准备好了吗

作者:徐洁 朱平 编辑:徐洁 朱平 来源:钱江晚报 发布时间:2013-09-27 13:51:40

马骥/插画

本周一,北京大学首批网络公开课《民俗学》、《世界文化地理》、《电子线路》和《20世纪西方音乐》,登录edX(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联合创建的免费在线课程项目)平台上。下周一,另有3门课程也将在Coursera平台(斯坦福大学教授推出的免费大型公开在线课程项目)上线。

从3年前,网易推出“全球名校视频公开课项目”,很多人对网络课程的体验就一点点被改变。在谢利·卡根的《死亡》课程,塔尔的《幸福课》,渐渐成为文艺青年谈资的同时,人们对这种随时随地都能学习的形式,产生了从未有过的热情。

输入网络公开课,网络会告诉你N个不同的开设机构,从单纯的公开课到大规模的线上课程;各种网络教育推手也频出新意思,从录播到推现场。不管你有没有关注它,在被称为“慕课时代”的当下,它已经悄悄让我们的学习生活,甚至人际关系发生了变化。

对着镜头讲笑话到底笑还是不笑

“刚才有小鹏友说视频看起来很卡,就赶紧把所有视频都补上高清版、标清版,可以在线看也可以离线下载链接……”9月24日凌晨,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陈江发了一条微博。

此时,距他的《电子线路》课程在edX上线,正好24个小时。做完这些服务工作,他继续备课去了。

“课虽已讲过无数遍了,可在线授课,不是把内容直接cope(复制的意思)到网络那么简单。”陈江说。

点开视频,陈江站在屏幕前,仅露出印着愤怒小鸟图案T恤的上半身。“存心卖萌!”记者笑他。“这是我们学院的原创文化衫。”陈江放大被记者忽视的LOGO,为了这身行头,他也纠结过一番,最后才选定了这件既有北大印记、又不失活泼的“出镜装”。

而他身后的课件PPT,占满了整个视频,一个电组比他个头还大。这俨然是央视新媒体演播厅的节奏呀。打造如此高端洋气上档次的网络课堂,陈江特地向学校借了场地,里面有120寸的触摸大屏。

在给同学们实地上过模拟课,测试完课堂效果后,他才躲进那里,开录第一节课。

“录这种课程,毕竟还是跟在平常教室里的感觉完全不一样,在教室里面我对学生说个笑话,学生觉得很开心,课堂气氛很好,我就可以走下去;录视频的时候,我对着摄像机讲个笑话,我自己到底笑还是不笑?如果我不笑,我又做不到像相声演员那样甩个包袱。”

一旦说错一个字,陈江的脑袋里又开始纠结,是继续下去,还是靠后期制作剪掉?

于是,他下午5点进去,凌晨3点才出来。后期剪辑也全由他亲自操刀,又花去整整两天。

人文学科上网很难分解知识点

打开浙江大学开放课程网站,中文系教授张德明的《世界文学名著导读》被挂在显眼处。这是2年前录制的课程,也是当年浙大首推的三门公开课之一。

洋气地做了第一,很多人觉得张德明应该是个“潮人”。但对网络课堂,张德明却一再强调自己属于“老派传统思想”。

2011年,学校让通识课老师做教案,进行“国际评审”。“世界文学名著导读”正是面向全校所有专业学生开设的通识核心课。教案来回折腾了4次后,张德明收到通知,这门课入选了学校首批网络公开课。

作为名校公开课的“粉丝”,张德明没有太大压力,“上就上呗,我看过哈佛大学桑德尔教授的《论正义》,就是实录了上课时的场景。”

没有刻意准备讲义,深秋的一个晚上,张德明穿着土黄色的夹克外套,原生态地站上讲台。

“技术中心的同事把录像机架在教室后面,没太大动静。”不过看着远处机子上一闪一闪的小红灯,张德明坦陈,“第一次还是有些紧张的,知道在录像,我连讲话都收敛了些。”

张德明说,从普及知识、传播知识上讲,网络课堂是成本最小、效果最大的,但不能简单地把这种方式与大学课堂混为一谈。在知识点分解上,可能更适合理工科或社会类学科。人文学科是涉及到人类心灵的,按模式化进行划分,反而容易将人文类的知识搞得支离破碎。

晚上6点半,浙大紫金港东6教学楼小教室里,学生们正在助教的指导下,讨论和消化着上半周主讲教授上课的内容,张德明指了指这些教室说:“其实我更喜欢这种传统的授业解惑的方式。”

老师平时更重视学生体验

《20世纪西方音乐》上线当天,北大中国语言文学系研究生徐涵就上网,急吼吼地观看了毕明辉老师的网上处女秀。和读本科时,挤在480多人的大教室和来自学校各个院系同学共同听课不同,这次徐涵是拿着iPad利用课间时间,一口气看完了20分钟的课程。

在北大学生眼里,这次学校选出的课基本属于秒杀型的通选课,有些本科生花了四年时间都没如愿。像徐涵这样,如今虽然还是北大人,但因为升格成了研究生,对毕明辉的课也只能以旁听生的身份加入。

“喜欢毕老师的课,是觉得这门课能帮到我,本科读这门课时理科男、工科男、文科女,各个专业的都有,但毕老师就是有办法将音乐知识讲得适合我们每个人的专业背景。”徐涵现在还记得,当年现场毕老师很有感染力和参与性的课堂氛围,绝对没有冷场的机会。

上学期徐涵就听说毕老师要开网络课程,看过哈佛、耶鲁等名校公开课的她很希望,自己的老师不输给国外名师,“但又不知道他会有什么突破”。

周一看完第一讲,徐涵如愿地看到了惊喜,从课件、选取音乐的样本等方面,甚至比平时课堂更能体现毕老师对学生体验的重视。

“课堂和网上感觉互补性很明显。”徐涵的感受,也正是毕明辉所期待的。在课程上线前,毕明辉就发布了一条长微博,其中一条是通告选修他校内公选课《电影音乐》的本校学生:“其中古典音乐领域中的基本知识,可通过网络公开课跟进和学习。”言下之意是,相关知识点他在校内课堂上不再赘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