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农家观念变化:从"回家种地"到"外出读书"
距开学还有四五天,玉素甫为女儿娜扎开提买了新书包和衣物,他希望女儿今后能读大学。而15年前,玉素甫的父亲伊布拉音把初中毕业的儿子叫回家,继承家里的30亩农田。
10岁的娜扎开提生活在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的阿瓦提县丰收一场五连墩买里村,她就读于一所双语小学,可以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这让她有点小小的骄傲,因为家里来了讲普通话的客人,她就是一名标准的翻译。
可以听懂和讲一点简单普通话的玉素甫笑着说,女儿学习好,以后要读大学,用不着回来种地。他和女儿念的是同一所小学,不过当时还没有双语教学。
2000年,父亲伊布拉音让玉素甫回家,耕种30亩的农田。伊布拉音说,当时可以让孩子继续念书的学校并不多,再说按照传统,男孩生来就得继承土地。
伊布拉音回忆说,1969年,19岁的他从初一辍学。直到后来自学了一些普通话和数学知识,才当上了代课教师和村干部。
同样身为父亲,一个非要拉孩子回家种地,一个则期待孩子多读书,甚至不必回来种地。是什么造成两代人教育观念如此大的变化?住村干部、阿瓦提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刘彦龙认为,一方面是义务教育的普及,另一方面则是外来务工人员对维吾尔家庭的影响。
刘彦龙回忆,上世纪90年代的阿瓦提县乡村,有老师问小孩子为什么不上学,而是种田放羊,家长却反问,“上学不挣钱还花钱,孩子没饭吃你管吗?”
随着一些内地外来务工人员的到来,原来不愿让孩子上学的当地人看到另一幕情形:无论多忙多累,务工人员都会把孩子送到学校;夜晚,大人们仍在忙碌,孩子则在灯下看书写字……
更重要的是,在国家支持下,包括阿瓦提县在内的南疆地区,义务教育日益普及,孩子们不仅可以免费读书,学校还提供免费午餐。墩买里村村干部热合曼说,临近的双语幼儿园、小学和初中给村里的孩子提供了很好的教育机会。
深受触动的村民想法渐渐开始变了,“让孩子种地放羊”的观念慢慢地也没了市场。
如今,走在墩买里村,碰到的维吾尔族孩子大都会用普通话打招呼,他们之中的不少人还会用双语写作。
看到与客人用普通话熟练对话的孙女,伊布拉音觉得儿子玉素甫的做法是对的,开始认同下一代人的教育理念。与伊布拉音老人一样,记者在塔里木盆地采访时看到,过去一些不愿让孩子读书的维吾尔农家,如今都希望孩子受到良好教育,能有更大的出息。他们越来越认识到,不管男孩女孩,都要送到学校学习文化知识。
来自新疆教育部门的信息表明,目前,新疆教育事业发展进入改革开放以来最好的时期。其中,和田、喀什、克孜勒苏、阿克苏等南疆四地州的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比例已由2009年的38%提高到2014年的84%。
推荐新闻
- 1
全省校园安全工作现场会暨校园安全协同共治体系建设推进会召开
教育之江
- 2
王浩调研浙江农林大学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教育之江
- 3
暑假到,“官方带娃”模式再开启!第一天孩子们过得如何?走,探班去
教育之江
- 4
国有房屋租金减免工作
未知
- 5
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异地过年是否可以成为常态?
未知
- 6
建党百年献礼 传承红色基因 浙江教育出版社送你一份书单
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