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投稿
消息通知

请在登录后查看

参与投稿

参与活动

互动留言

缙云中学:山呼海应 久久回响

作者:缙云中学 竹滢艳 来源:缙云中学 竹滢艳 发布时间:2023-08-24 10:43:25

2023年是“八八战略”实施二十周年。二十年来,缙云县始终坚持以“八八战略”为引领,一路前行、砥砺奋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跨越。缙云教育发展也随之驶入了快车道。这在缙云中学近二十年的发展壮大中可见一斑。

  

我是缙云中学的青年教师,来自绍兴嵊州。缙云这座依山而建的小城令我感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不怕苦、不服输”的梅干菜精神和“把学生一个一个背过河”的缙中教师传统令我深受感动的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

  

初到缙云时,连绵起伏的青山和一眼望不到头的楼梯打破了我对江南水乡的固有认知。走在缙中校园里,望着教学楼外的青山,我总是能想起幼时读过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诗人为了寻找山那边的大海,登上山顶却最终失望而归。从小在平原长大的我无法理解诗人对大海的渴求。直到我站上缙中的讲台,我才明白大海之于山里人的意义。

  

山这边的呼唤被听到了

  

清晨的校园里,薄薄的晨雾还未来得及散去,就被朗朗读书声击穿。教学楼的走廊上矗立着一个个孜孜勤学的身影。一支笔、一本书,一边读着一边圈画,偶尔读累了便凭栏远眺。

  

他们在眺望什么?顺着他们的目光望去,触目皆是青山。山那边是什么呢?是大海吗?一瞬间,仿佛有一股电流击中我的心脏——这每天早晨6点35分准时在校园里响起的读书声,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渴求,更是对山那边的呼唤。

  

这一呼唤声早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吸引来了不少来自缙云县外的毕业生。当时,缙中全校专任教师33人,有18人来自县外。杭州、上海、江苏、广州……很难想象,在那个普通话尚未如此普及的年代,操着不同口音的老师们是如何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但正是这群外乡人,与缙云籍教师一起,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顽强与执着,为孩子们搭建起一道通往大山外的“天梯”。

  

海那边的回应传来了

  

2002年4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全面实施“山海协作工程”,将沿海的发达地区与山区的欠发达地区“结对捆绑”起来,实现优势互补。

  

2003年7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首次系统提出“八八战略”,明确提出“努力使海洋经济和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成为我省经济新的增长点”。

  

海那边的回应传来了,那座“天梯”也被加固、延长,通向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2021年9月,浙江省启动第四轮“希望之光”教育专家团队“下沉式”支教。一支由湖州市5名不同学科的骨干教师组成的支教团队来到了缙云中学。这让湖州、丽水两地的山海协作延伸到了教育领域,实现“山海”项目的全方位合作关系。

  

深受学生喜爱的吴佳丽老师,向学生郑重承诺会再回来的高金怡老师,踝关节扭伤却依旧坚持上课的陈凯老师,送教下乡的吴小清老师和周发凤老师。他们抛家舍业,逆行七百里,甘愿做大山里的一束微光,为学生照亮梦想的前路。就像几粒盐融进汤里,他们以新缙中人的身份为学生带来新知识、新方法,在悄然间为缙云教育增添一丝新滋味。

  

“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我不能辜负。”这是支教团中的吴小清老师来到缙云中学的心愿,更是缙中全体教职工所肩负的重任。

  

更远的声音飘来了

  

随着浙江省“八八战略”的深入实施,缙云发展跃上了一个全新的台阶,越来越多的人将缙云作为实现梦想的热土。学校的生物组教师王君就是其中一个。

  

王老师来自冰雪之城哈尔滨。在参与工作的第十个年头,她被确诊患有甲状腺癌。在与病魔的抗争中,她开始思考如何发挥有限人生的最大价值。这种汲取能量、充盈自己的内在渴望在她身体康复时达到了极点。于是,在康复的第二年,她考取了教育学硕士,进一步提升自我。她的母亲曾问她:“为何不远万里,跑来缙云?每天起早贪黑的,你图什么?”她回答道:“总有几盏灯等着我,总有一群学生需要我。”

  

在缙中,还有许多和王老师一样来自省外的教师。他们的加入,让通往山外的“天梯”坚固如磐,不畏风霜雨雪,不惧酷暑严寒。

  

如今,这座“天梯”下又多了我们新一代青年教师的身影。来自五湖四海的我们,怀揣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梦想相聚于此。追随前辈步伐,继承缙中力量。我愿做“天梯”上的一颗螺丝钉,为缙云莘莘学子托起梦想的明天。

  

山的那边是什么?是大海,是希望,是一个能够在一瞬间照亮你眼睛的全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