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砺心志 实践促成长——海宁三中劳动教育打开课后服务新天地
为不断丰富课后服务课程内涵,满足学生课后服务多样化需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打造常态化体美劳育课堂,学校积极将劳动课程融入到“双减”课后服务课堂,在课后服务课程中体验劳动的快乐,培养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念,形成主动劳动、坚持劳动的良好习惯,体悟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真谛。
知行合一,在实践中培养劳动技能。知为行始,行为知成。学生们在劳动中将课本知识转化为切身感受,在动手实践中掌握技能本领。学生周边有大块的荒地,校领导积极与景区管委会接洽,将荒地开垦并创建“润德”劳动实践基地,创设条件让劳动教育进入校园。在三月份,学校准备好土豆,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将土豆切块,种植。学生一边学、一边记,并在老师的帮助指引下,松土、播种,忙得不亦乐乎。
开发资源,在实践中拓宽知识视野。学校周老师自编《跟着节气学种地》校本课程。课程在每个节气前后周五的课后晚托开设,老师进行节气文化(节气起源、气候变化、传统习俗、诗词作品和农事活动等)的讲解分享,根据气候进行时令农作物和果蔬的种植实践,并对种植的植物进行养护和生长情况记录,在节气时令和劳动实践中体验耕读文化。
引导认识,在体验中树立正确劳动观。劳动是培养人、塑造人和发展人的重要手段,在课后服务中启动劳动课程能起到实践育人的效果。“这是我第一次体验春耕,挖土和播种实在是太辛苦了,真的是粒粒皆辛苦啊!”海宁三中的学生在体验春耕后感受到了粮食来之不易,提高了珍惜粮食的自觉性。在劳动课程中,老师们通过正向引导,逐步帮助学生树立了“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观念,让学生动手参与,使他们理解劳动者的不易,让学生能够尊重劳动、尊重创造。
学校自课后晚托开展以来,积极利用学校劳动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参与农耕劳动实践活动。坚持以“润德”为中心思想,实践育德,实践润德,不管是在种植季节、成长的季节还是收获的季节,始终是学校最别具特色的风景,师生脸上流露出的丰收的喜悦就是对学校德育教育成效的良好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