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投稿
消息通知

请在登录后查看

参与投稿

参与活动

互动留言

“龙游的都江堰”——姜席古堰

作者: 张驰 编辑: 张驰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20-12-13 22:51:39
         姜席堰伴随着一代又一代龙游人的成长,当地的小孩从有记忆开始就知道它的存在。大人打水洗衣,有它;孩童嬉戏,也有它。夏日傍晚,沿着灵山江漫漫独步而行,去过的人都喜欢这样的乡村野趣。
  
  姜席堰有“龙游的都江堰” 之称。应该说,我们从钱江源满流而下采风,看看这座灵山港(旧名灵溪)上的古堰,是必须的。
  
  姜席古堰从建成至今,已有680多年的历史。相传,堰为元朝至项年间(公元1330至133年3)达鲁花赤察儿可马的任上所建。姜席堰枢纽工程由上堰、沙洲,下堰、汇洪冲沙闸以及渠首分水闸五部分组成。那河中的沙渊堰坝是整个枢纽是以河道中的沙洲为纽带,上联姜堰,下接席堰, 组成-条长约六百三试米,略似直角形的拦水坝。在河道上利用沙洲堰坝组成为一体的大胆构想和高超的筑堰技艺,是姜席堰的一大特色,在中国的治水史上十分罕见在我们中国的治水史上十分罕见仔细地看着这座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姜席堰,发现这道由一块块方形岩石砌成的拦水坝,确实非常有形。一块块岩石,虽然已经历了六百多年的河水浸润,依然脉络清楚,整齐好看。上游的河水经过拦水坝时,原本湍急的河流,就明显降低了速度,变得文雅而滞缓起来。整道坝上似乎是一幅流消着的水帘画, 在阳光下煞是好看。站在石头砌成的岸边,看着清沏的河水从上游流下来,经过姜席堰流向远方,。河的对岸,是绿荫覆盖、连绵起伏的山峦。沿灵溪港两岸的绿化造林非常好。这里,可以称得上是山清水秀,环境一流。
  
  我想,如果古堰会说话,它一定会告诉我许许多多有关龙游历史变迁的往事...
  
  现在来我们来说说古堰的往事。
  
  新中国成立以来,姜席堰进行了保护与修缮。据县水利志记载,从1950年国家投入大米7.4万斤用于修建姜席堰护岸工程至今,到2013年,已先后15次对堰、渠进行程度不同的修复、加固、改建。累计投入资金5000余万元。正是这种种努力,才使姜席堰至今还在滋润灌区的农田,造福龙游百姓。
  
  2018年8月13日,加拿大萨斯卡通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69届国际执行理事会,执理会全体会议上公布了2018年(第五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其中中国的姜席堰项目全部申报成功。
  
  在8月14日,一则消息从加拿大传来,我县的姜席堰水利工程和配套工程体系,正式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当所有人奔走相告时,你是否知道这些人事——
  
  严家纪,他是姜席堰申遗的亲历者,更是其中不可缺少的“民间力量”——他为姜席堰申遗提供了大量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
  
  1942年出生的严家纪在村里有些小名气,只因他对姜席堰的“痴迷”。大概从2001年起,他开始系统性地搜集关于姜席堰的文化和传说,乐此不彼,仅手稿就写了好几个抽屉。尤其到了这几个月关键的“申遗期”,他为不打扰老伴休息,也方便自己在凌晨一两点的“清醒时刻”起床写稿,他还和老伴“分居”搬到了书房。
  
  以及在大洋彼岸申遗当日,龙游乡亲在这边都紧张得手心冒汗,县水利局局长王胜却很笃定——应该没问题。
  
  因为在去年年底,国家水科院专家、水利部专家、中国灌排委等“慧眼识珠”,认为姜席堰或可申遗。王胜回忆,其实当初对于个人而言,听到专家们这样的建议,心里还是有点“虚”的,家门口的这条熟悉得像家人的姜席堰靠什么能攀上“世界级”的高峰?
  
  事实上,当时和王胜有同样想法的人还不在少数,但当所有人为此奋战几百个日夜,真正走进、了解姜席堰后,他们发现,这似乎并不是天方夜谭。
  
  前年年底,自决定姜席堰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后,我县成立了由县水利局、史志办、龙洲街道等相关单位组成的申遗办。今年1月6日,中国灌排委副秘书长丁昆仑来到龙游了解姜席堰相关情况后,申遗办随即着手准备初评申报材料的编写。“一本申报材料,需要查阅很多史料。”王胜回忆,仅翻阅卷宗就有上万卷,不仅如此,他们还组织团队赴丽水、宁波等灌溉工程遗产地调研取经,与相关水利专家开展座谈,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
  
  和闻名世界的都江堰比,姜席堰可谓“小而精美”,无论从建造历程、管理制度还是作用发挥来说,它都具有里程碑式的历史意义。5月12日,国家灌排委组织专家团,对姜席堰申遗工作进行考核,深入灌区考察,看了相关视频和史料后均大为赞叹。
  
  姜席堰入“遗”实至名归
  
  此外,关于姜席堰的由来还有另一个说法。
  
  姜席堰分别为姜姓家族与席氏族人分别出资所建,用于农田引水灌溉。由于灵山江水流湍急,堰坝的基础是泥沙堆积的河床,长期水流的冲刷,堰坝底脚经常被掏空,引起堰坝坍塌。耗费了两大氏族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却难得到利用效益,两家人为此感到束手无策,只得无奈弃修。
  
  灵山江边洪程村附近有一座山当地人叫它乌龟山,后田铺村不远处有座山叫做蛇山。传说这两座山,山不高,却很奇特,每到深夜就会慢慢地靠近,直至合拢,使河床水位抬高,江水最远能灌溉到官潭村,把田地里的庄稼淹没,影响村民的生产和生活。遇到雨季,还会造成洪水泛滥,毁田决堤。于是,大家都埋怨是姜席两家的堰坝破坏了当地的龙脉。
  
  县官得到了村民的投诉,来到实地察看。县官熟读《周易》,精通阴阳,他到现场看了之后,听村民传说,这两座山是仙山,是修炼千年的蛇精和龟王的化身。他俩是一对很要好的朋友,经常在晚上聚会,聊天下棋。县官也是性情中人,实在不忍心打扰两个老朋友的叙旧,但是,县官想到,他俩的聚会毕竟影响了当地人的生活。作为父母官,他要担起责任。县官仔细察看了两座山位置,然后指导石匠在乌龟山的颈上凿了个洞, 再在蛇山头上开了条沟。这样一来,两座山就再也不能够合拢了。
  
  这样一来,田地的水灾消除了,可是,那些地方的农田灌溉却成了问题。没有了灵山江的引水,靠天吃饭的农田,经常因为干旱而颗粒无收。为了引水抗旱,老百姓只好抬着木龙水车到灵山江里提水,因而经常发生争水风波,有时还会闹械斗,伤人命,影响社会治安。
  
  那年,天气干旱特别严重,灵山江两岸到处可见日夜车水的木龙水车,结果江水都断了流。人们只好涌到姜席堰的水潭里车水。姜席两家虽然不同意,但是双拳难敌众手,只好忍气吞声。有好事者数了数,小小的水潭边竟然聚集有五十多台龙骨水车提水。可是,令人奇怪的是,水潭里的水却怎么也车不干。那天半夜,水潭里突然发出了奇怪的响声,不一会,水面上竟然漂浮起了一段乌黑的木头,大家好奇地捞起看看,发现是一段松木,也许在水底浸了已经几百年,木头很沉,木质却很硬,没有一点腐烂的痕迹。
  
  听说水潭里浮出了奇怪的黑木头,县官赶到现场看个究竟。县官看后,捻须而笑。他拍拍脑袋,立即吩咐下去,派所有的清壮年上山砍来松木,搬到水潭边候用,他说要把姜堰和席堰连起来,建造姜席堰。
  
  这样,县官指挥工匠把一根又一根的松木插进堰坝底的泥沙里,然后用大锤猛敲,能够打多深就打多深,并把木头组成一个个方框,再让人把石匠工匠把一根又一根的松木插进堰坝底的泥沙里,然后用大锤猛敲,能够打多深就打多深,并把木头组成一个个方框,再让人把石匠打凿的石头一块块叠入木框里。不久,一条长里许的姜席堰就建成了。这样,灵山江水就乖乖的引进了随后开挖的水渠,灌溉了下游成千上万亩农田。
  
  后来,人们都觉得奇怪,以前姜堰席堰的堰坝一遇到洪水就坍塌,后来的姜席堰怎么能够历经几百年仍然保存完好呢?原来,县令看到了水潭里浮出来的木头是松木,想起了松木浸在水底下可以千年不烂的特性,就有了用松木固定石头,建造堤坝的想法。因为,他明白姜堰席堰一遇到洪水就坍塌的原因就是坝底的基础不牢固,这样,他想到的在水下用松木做坝基的办法,顺利解决了堰坝坍塌的难题。
  
  明丽的阳光下,只见一条波光架粼的大河就在眼前。这条灵溪港,就是我们龙游人的母亲河,对灵山江这条河流充满了感情,河上一座六百多年的古堰,数百年来一直默默地发挥自己的作用, 滋润灌区,造福百姓。这就是一种无私的奉献精神。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而环境却不同程式人们对水的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省委、省政府顺应民意,提出“五水共治”,还老百姓一个山清水秀的生存环境。 我想,在新-轮的治水工作中, 我们不是更需要发扬姜席古堰所展示的奉献精神吗?想到此,我眼中的姜席古堰变得更加生动、高大起来。
  
  作者系龙游中学高一年级学生
  
  指导老师:黄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