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投稿
消息通知

请在登录后查看

参与投稿

参与活动

互动留言

神医吴又可

作者:黄妲宁 编辑:黄妲宁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20-12-13 22:49:59
      【剧情提要】吴又可(1582年-1652年),江苏吴县东山人,明末清初传染病学家。明末崇祯14年,一场怪病席卷全国的江苏、山东等地,给百姓带去深重灾难。此病传播初期,吴又可在给一个男孩治病时已敏锐地察觉,此病不同于众医师认为的伤寒,并大胆提出这是瘟疫的看法。在努力与偶然下,吴又可成功治好了男孩的病,并因此名声大振,这引来同行王医师的嫉妒。在王医师的有意策划下,吴又可被迫进军营给患此病的士兵治病。然而起初吴又可的瘟疫观点不被接受,军中按伤寒疗法治病,患病的士兵越来越多。后来王医师染病逝世,吴又可的看法终于被认可,吴又可得以用自己的药方为士兵治病。他辛苦探索,终于撰写出《瘟疫论》,创立了“疠气”学说,提出“达原饮”的治疗方法并得到了一定成效,这成为世界传染病史的创举。后来军营疫情好转,全国各地的疫情也因此得到了控制。吴又可以其勇敢大胆、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不怕牺牲、敢于奉献的医者精神,为后人久久称道。
  
  第一幕
  
  旁白:此时是明末崇祯14年,吴又可离开老家,在京城一个小镇上做了游医。由于医术精湛,颇有些名气。
  
  (帷幕缓缓拉开,舞台上布置着一张木桌、一把椅子和一张木床,均有些破旧。椅子边还放着一箩筐新鲜的草药。)
  
  吴又可:(从筐里摘一株草药,放在鼻前嗅嗅,眉头一挑,又在煤油灯下仔细打量,一边在纸上记下)这株草香气怪异,造型奇特,实在非同寻常。
  
  (台下忽然传来一阵刺耳的哭声:“求求你了,让吴大夫给我家孙儿看看吧,他才十岁!”吴又可听后立即放下草药,起身向屋外走去。这时,一位老爷爷背着一个十岁的男孩缓缓走上舞台,旁边一位神情紧张的女子紧随其后。)
  
  吴又可:(神情严肃,面向女子)小云,这是怎么了?
  
  小云:(慌张地)这位老爷爷想找您给孙子看病,可我看到孩子病得太厉害,就像下一秒就要……(迅速瞥了一眼老爷爷背上不省人事的孩子,声音压低)我就觉得你不应该收治的。
  
  吴又可:(眉头紧皱)做医生的是不会放过哪怕最后一线希望的!(小云低下头,退下舞台。吴又可转向老爷爷,帮着把孩子放到床上)老人家,您别着急,我会给您孙子看病的,您别急。
  
  老人:我去了京城各大药房,那些医生们都说我孙儿是伤寒,照此开了药方,可孙儿就是不见好,病情反而越来越重,连话都不能说了。听闻吴医师医术高明,若是能治好我孙儿的病,我于某定重金酬谢!(说罢“咚”地一声跪下。)
  
  吴又可:(连忙扶起老人)老人家快请起,救死扶伤本是医生的职责!(说完转身坐在床上摆平孩子的手,开始把脉。这次把脉比以往都要久。)
  
  老人:(看着吴又可,紧张地)大夫,怎么样?
  
  吴又可:(叹了口气)这恐怕不是伤寒。但凡寒症,发热,恶寒,脉浮而数。但孩子热而不寒,我担心这是瘟疫。
  
  老人:(惊讶地瞪大眼睛)瘟疫?有药可治吗?
  
  吴又可:(面露歉色)老人家,实不相瞒,瘟疫至今仍是个不治之症,能否治好实在不好说。(看到老人悲痛欲绝的表情,于心不忍,又连忙说)但是您放心,我一定竭尽全力!(看看窗外,天色渐暗)老人家,这几天你们就在我这儿住下了吧,我好给孩子看病,你也不必来回奔波。
  
  老人:这……
  
  吴又可:就这么定了。(朝屋外喊)小云!(小云上)给祖孙俩准备下客房,多煮些饭,这几天他们要住下来。
  
  (老人对着吴又可鞠躬三下后和小云一起退下。灯光聚焦到吴又可身上。吴又可看着孩子铁青的脸和僵硬的身子,深深叹了口气。这时孩子突然咳嗽了一声,吴又可盯着空气愣住了神。帷幕落下。)
  
  第二幕
  
  旁白:接下来的数十天,吴又可白天上山采草药,晚上回来查阅古籍,密切关注着孩子的病情。经过反复确认,吴又可相信之前那株奇特的草药对孩子的病可能有帮助,便决定铤而走险给孩子服用。孩子服药后,病情果真得到了好转,最后成功痊愈了。
  
  (帷幕升起,依旧是先前吴又可家里的布置)
  
  老人:(拉着孩子)快,给你的救命恩人磕头!(孩子“扑通”跪在地上磕头。)
  
  吴又可:(连忙走上前扶起孩子)不必不必!为医当如此!
  
  老人:(从衣兜里掏出一个装着银子的沉甸甸的布袋硬塞给吴又可,拉过孩子一起鞠躬三下)大夫妙手回春,老夫实在感激不尽!
  
  (老人与孩子退下。吴又可坐回书桌。百姓群演不时走上台,吴又可一一给他们把脉、抓药)
  
  旁白:吴又可继续过着他平淡的生活,周边有发烧咳嗽的也都还是找他来治。不同的是,吴又可的病人越来越多,而且许多外地的也都专程赶到他这来看病。原来之前的老人家是给京城一个大户人家看门的,认识的人广。孙子的病治好后,一传十十传百,这吴又可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响了。
  
  (吴又可整理了桌上的书籍,正准备灭了灯休息。这时,一个男子骂骂咧咧地走上台:“我倒要看看这个姓吴的有多大能耐。姓吴的,你给我出来!”
  
  吴又可:(疑惑地走出门)谁?
  
  男子:(上下打量了一番吴又可,眼神里充满鄙夷)你就是吴又可?
  
  吴又可:(作揖)在下便是,不知您贵姓?
  
  男子:(甩了甩袖子,嚣张地)哼,我是京城大名鼎鼎的王医师!
  
  吴又可:(顿了顿,微笑地)天晚了,不知王医师光临寒舍是为何?
  
  (王医师绕过吴又可,大踏步走进屋内,将四周扫视了一遍。)
  
  王医师:就这点草药还给想给那么多人看病?(一脚踢翻装有草药的箩筐)哟,还读书啊?(从桌上抄起一本古籍,正要对它做些什么的时候,吴又可一个箭步上去将书夺了回来。)
  
  吴又可:(严肃地呵斥)您这是干什么?草药是救人命的,怎么容你如此践踏?这书也是古代医者的智慧结晶,岂是你可以毁坏的?你还有没有点医者的基本素养?
  
  王医师:(轻蔑地一笑)素养?素养就是你把别人的饭碗抢走了,却还要在这装得高尚?
  
  吴又可:此话怎讲?
  
  王医师:你不是很大能耐吗?据说治好了全京城大夫都治不好的伤寒?
  
  吴又可:(皱了皱眉)那不是伤寒,是瘟疫。
  
  王医师:呸!(朝地上吐一口唾沫)我们大家都觉得那是伤寒,怎么就你觉得是瘟疫?少在这蛊惑人心!我警告你,你最好不要再继续用你那些阴术祸害百姓,迟早有一天你会出大问题。(说罢夺门而出,又突然停住,回头看着吴又可)有本事跟我一起去军营治病去啊!治不好,你的小命就得玩完!
  
  (王医师走后,吴又可关上门,默默地将杂乱的草药重新理好。)
  
  (小云从里间走出。)
  
  小云:(担忧地)我刚才听见你们吵……没事吧?(俯下身帮忙理草药。)
  
  吴又可:(叹了口气)我要有麻烦了。(将手上的草药放进箩筐,转身走进了里间。小云看着他的背影,轻轻叹了口气。)
  
  (幕落。)
  
  第三幕
  
  (幕起。)
  
  (舞台上整齐地放着几张席子,几位呻吟着的士兵躺在上面。一位身着铠甲的将军走上台,身后跟着各自背着药箱的王医师和吴又可,紧跟上来还有一些士兵。)
  
  将军:这就是患病的士兵,不久要出关,劳烦两位医师务必治好我这些弟兄们。
  
  王医师:(笑眯眯地)将军放心,小的虽才疏学浅,但从医数十年,也可以说是经验颇丰。这些士兵不过是近来气候变化无常,受些小寒,开几方药就能治好。
  
  将军:(瞥了一眼吴又可,转向王医师)那就辛苦二位了。(将军和士兵下)
  
  王医师:(冲着吴又可不耐烦地喊)还愣着干什么,把脉啊!
  
  吴又可:(将药箱从背上取下放在地上,缓缓地打开)王医师,恕我直言,我实在怀疑这并非只是小小的受寒。倘若真是瘟疫,咱们都要小心才是。(说着从药箱取出一块洁净的纱布,蒙在脸上。)
  
  王医师:(讥讽地笑出了声)吴大夫要是不敢医,那就去做个逃兵吧!
  
  吴又可:(坚定地)医者仁心,任何时候,只要我面前还有病人,我就绝不会离开!
  
  (躺在床上的病人咳嗽了几声,吴又可皱起了眉。)
  
  吴又可:(转向王医师)王医师,还请您像我一样做好防护。我担心……
  
  王医师:担心什么,不就是特殊点的伤寒罢了。药剂加些量便是。
  
  (王医师把完一位士兵的脉,从药箱里取出纸写起了药方。这边吴又可不再说话,拿起一个人的手臂,放平,开始把脉。他的眉头越蹙越紧,像化不开的墨那么浓。他的眼神里流露出一丝惊讶与恐惧。他看了看身边的士兵们,一个个脸色如上了年头的青铜般铁青,身体如从雪地里爬出般僵硬,毫无生机。他慢慢闭上眼,手在士兵的脉搏上久久停留。)
  
  旁白:(声音沉重)这绝非伤寒。向前我给那小孩治病,脉搏也是如此奇怪,只是这些士兵似乎更严重些……如果真是瘟疫,恐怕我治好那小孩的病也只是个巧合——那种草药对这些士兵还会有用吗?(忽然响起一阵喧闹声,十个士兵两两抬了五个士兵进来,将军最后走了进来。)
  
  吴又可:这……
  
  将军:又多了五个。(转向王医师)王大夫,药方开好了吗?(王大夫递上,将军看了看,给了身边一个士兵)吩咐他们现在马上去熬药!
  
  吴又可:(叫住士兵)且慢!(转向将军)孙将军,依小人之见,此病并非伤寒……
  
  王医师:(急忙打断)你胡说!我从医这么多年,什么病没看过?这就是伤寒!(转向将军)孙将军,论年龄又可比我小了20来岁,经验并不比我丰富,就按我的药方熬药吧。
  
  将军:(看了看吴又可)你脸上蒙着布做什么?怕治病伤了你自己还不成?(王医师应和:“就是就是!”)给我摘了!(吴又可缓缓将面纱移到脖子上,但不取下,待将军走后,又将纱布戴了起来。两位医生重又投入到看病工作中。)
  
  旁白:可是奇怪的事情渐渐发生了,生病的士兵越来越多,王医师的药方根本不见成效,反而使那些士兵更加虚弱,甚至死去。王医师这才意识到大事不妙,正想找个机会溜出军营逃命,孙将军却在这时走进了帐内。
  
  将军:(严厉地呵斥)王医师,你这药方怎么不但不见效,反而害得我这好好的兄弟就这么离去?你不是信誓旦旦地跟我说,这就是伤寒,一定治的好的吗?眼下我就要出关了,军中却闹这样一出,你要我怎么办?
  
  王医师:(支支吾吾地)孙将军息怒,小的……小的只是把脉时一……一……一不小心……
  
  将军:(大发雷霆)军营是你可以一不小心的地方吗?来人,给我拖出去斩了!
  
  王医师:(慌里慌张,跪倒在地苦苦哀求)将军不要啊,将军饶命啊!将军,看在我从医多年救死扶伤无数的份上,就饶了我这一回吧!将军!(转身扯住又可的衣角,涕泪交加)又可,你帮我求求情吧!又可,都是从医的,放我条生路吧!我今后一定和你好好相处!我……我可以把我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你的!(举起手)我……我……我发誓!
  
  吴又可:(退后几步,王医师一个踉跄扑到地上。又可面向将军)孙将军,王医师虽此次诊断失误,但不应就此杀了他。从医数年,他不知挽救了多少人的性命。您要是现在杀了他,天下医者的心不就寒了吗?将军,治好士兵的病的任务就包在我身上。若我治不好,大可拿我问罪。(说完跪在地上)还请将军放王医师一条生路!
  
  将军:(注视着吴又可)好!你若治不好,砍头的便是你!(看了看王医师)至于你,现在马上从我眼皮子底下消失!
  
  王医师:(笑着用衣服在脸上一抹,迅速收拾好药箱)谢将军赎罪!(转向又可)多谢晚辈不计前嫌宽宏大量,老夫羞愧万分!(说罢连滚带爬地跑出军营。)
  
  (幕落。)
  
  第四幕
  
  旁白:接下来的日子里,吴又可没日没夜地查阅古籍、试验草药、亲自熬药。后来他听说王医师离开军营后不久就生了奇怪的病,没几天就死了;军营里病人仍然每日剧增;听说百姓那边也闹得很厉害。他越来越确信自己的感觉是对的,这就是一场大瘟疫。
  
  (幕启。)
  
  (军营里边人更多了,因为地不够,大家只能紧挨在一起。灯光打在吴又可一个人身上。今天天气比较好,外面的阳光可以透过帐布间的缝隙照进来,一个士兵进来送药,这时他边上的病人猛地一阵咳嗽。吴又可忙回头看,盯着空气若有所思。送药的士兵送完药就出去了,过了几天,他又住了进来。)
  
  吴又可:(反复思考后激动地大叫)我知道了,我知道了!是咳嗽!(他顿了顿,在病房里踱来踱去,开始自言自语)瘟疫通过飞尘传播,这可以叫做所谓“疠气”。“疠气”被健康人吸入,健康的人自然也生了病!我要去找将军!(吴又可下。又与将军上。)
  
  旁白:吴又可和将军说出了自己的猜想,并建议账内多通风,闲杂人不得入内;军内人人都要用纱布蒙住口鼻以防感染。(将军戴上吴又可给的纱布下,吴又可兴奋地去找古籍与草药。)
  
  吴又可:(喃喃自语)我一定可以发现什么!(吴又可拿起草药反复打量。)
  
  旁白:数天以后,经过不懈努力,吴又可终于研发出了一套叫做“达原饮”的治疗方法。他小心地在一个士兵身上试验后,士兵病情渐渐好转。于是吴又可将此法推广,军营内的病人也渐渐痊愈,甚至全国的疫情都得到了控制。
  
  (帐内已无病人了。吴又可累倒在床上,灯光聚焦在他身上。)
  
  吴又可:(慢慢摘下面罩)胜了,胜了……
  
  (幕落。)
  
  第五幕
  
  (幕启。)
  
  (舞台上布置着一张新的大书桌,一把椅子边上放着一箩筐新鲜的草药。吴又可一手拿草药,一手在纸上记录。)
  
  小云:(走到书桌前)先生,这些是写好的吗?(拿起一沓纸。)
  
  吴又可:(抬头看了看)正是。
  
  小云:好,我把这些理在一起。(小云退下舞台,吴又可又低下头去,聚精会神地工作着。)
  
  旁白:不久,吴又可的《瘟疫论》正式出版,吴又可成为领先世界近两百年开创性地提出了病毒学说及病毒的传播方式的中国人,为后人战胜后来爆发的瘟疫做出了巨大贡献。吴又可以其突出的医学贡献、严谨认真的医学态度和大胆创新的勇气为后人永远铭记。
  
  作者系衢州二中高二年级学生
  
  指导老师:张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