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小忆
作者:徐丽琴
编辑:徐丽琴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9-03-02 16:34:33
开学季,二月就显得忙碌又猥琐。雨季里的回忆,拖沓又泥泞,连作别不久的年,也迟迟不敢动笔,不知是越长大内心越柔软,还是一地鸡毛,使我无从落笔。在这个阳光任性玩失踪的季节里,几次三番起头,几次三番放弃:原来,我不是要讴歌亲情圆满,我只是舍不得看见老去,看见岁月这把大斧子,把所有激情昂扬砍去,一无所剩,徒留千沟万壑的面颊、瘦骨嶙峋的手、颤颤巍巍的脚步。我舍不得分离,舍不得把时光丢进期待里,任它消磨掉一点点耐心,可供莞尔一笑的细枝末节,或骂骂咧咧的烟火人间。
(一)
二舅的红包
久不见二舅。
我很忙。二舅也忙。
上一次见着二舅,在城区十字路口。天色暗沉,我抱着小孩从附近超市里出来,正好看到二舅的头露出地面。他的头顶还有一圈圈的光缆线——老家,衢城周边的新农村,早些年就有许多人靠着这个行当发家致富,并带动勤劳肯干的村民养家糊口。二舅就是那些勤劳肯干朴实的村民之一。尤其二舅将近古稀,还没日没夜地追随着小包工头在城区大小马路来回穿梭,在地面和地下钻进钻出,起早摸黑,风里来雨里去,颇有些拼命三郎的样子。
母亲说,二舅这叫自讨苦吃。
二舅当过兵,早些年椪柑红遍航埠半边天的时候,二舅南上北下贩销过椪柑,后来,牵头椪柑生意的大舅四舅先后突发心梗离世,二舅和三舅五舅谈不拢,于是三人桥归桥路归路,椪柑生意不了了之了。
二舅倒也安心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里的菜蔬被他打理得有模有样,总是吃不了便接济四邻,起先大家还和二舅打个招呼,打着打着就习惯成自然,招呼也省略了。二舅妈离世后不久,二舅也迎来了含饴弄孙的祖父时光。
关于二舅寥寥的消息,都是从母亲那儿听来的。母亲说,二舅没必要起早出晚归打工的。即便是年前二舅的失地保险拿到手之前,二舅也应该有存款,做了那么多年椪柑生意,地里的椪柑又管理得井井有条,这两年椪柑价格低迷,他全身而退,心无旁骛地打零工。他没什么开销。一个孙女,因为行为举止疯疯傻傻,被村里人冠以傻子的名头,倒是有营养餐之类的补贴,他只要把身体养好、孙女儿带好就可以了。
但是他不听劝,依旧做。一个孙女整天村里转来转去,疯疯癫癫。他一个人也可怜的。从前来过那个女的,后来因为挺挺不同意,回去给女儿女婿带小孩,说是摔去了,被女儿女婿责怪一时想不通,吃农药死了。
喏,年前碰到了二舅,他和我说,买的醅糕也很好吃,才八块钱一笼,八块钱一笼的醅糕能吃吗?所以我做醅糕那天,叫他过来吃了。
醅糕
和母亲东拉西扯着就过年了。年初四下午,从挨挨挤挤的八仙桌上提早撤退的二舅钻进厨房,一把塞了个红包给我:给囡妹(小孩)的,你别推辞,二舅少一点。别嫌弃。
推脱间,竟发现二舅的脸,比我上次看到又老了许多又黑了许多又瘦了许多,时光真可怕,悄无声息地就把我记忆中冷峻的二舅变成一个小老头。
记得少时外婆家拜年,轮到二舅家吃饭,内心竟有一丝暗暗的惶恐。那时别说拿到二舅的红包,连肚子也常常半饿着,好在,五分钟不到的路程,回家,就能把自己塞个饱。所以,我和二舅一直生疏着。
年,是天使也是魔鬼。每一个年,一边期待一边害怕。年,淡忘了过往,柔软了内心。
(二)
大姨的追赶
母亲给我讲过去的事。她的童年。
你出生以后,是大姨带着你吗?按照母亲的说法,她手把手拉扯五舅长大:抱、背、拉、扶。那么,她自己应该由大姨带着。
不,你大姨没时间带我,她和我一样苦,等我会洗衣服做饭采猪草,你大姨就出嫁了。
大姨嫁的是邻村。大姨爹忠厚老实沉默寡言,但喝了酒,尤其是喝醉了酒以后除外。
我听过大姨爹醉酒后唱的戏,是模仿他村子里一个卖豆腐的瘸子,拎着一个木水桶,一瘸一拐,绕着堂屋一圈走,然后就开唱了,那一定是一生当中声音最响亮的时候,一声高过一声的吆喝叫喊,桌旁还端着碗喝酒的男丁们,又笑又叫,场面非常热烈。
我还听大姨数落醉酒后的大姨爹,说从她的娘俩兄弟家返回,就是不见回来,她左等右等就是不见人影,等到天蒙蒙亮打开门,大姨爹正在门口呼噜呼噜睡大觉呢!
但我好多年没两天大姨爹唱戏,一年之中,只有过年见上一面,有几年,连过年的照面也免了。
也是初四,母亲为了方便,也图热闹,舅舅姨爹阿姨叫了一桌排排坐,我和母亲妹妹躲在厨房旁的小房间里神神叨叨的,大姨爹吃饱以后,佝偻着背走过来,告诉我们他要回家了。
我送你。
雨。姨爹年逾古稀,一桌子男丁醉的醉,倒的倒,只有我这个女司机中的垃圾尚保留清醒。
通往大姨家的村道和记忆中的相去甚远,大姨家的门前,早已没有了晒谷场,也没有那些红红绿绿颇得人心的花花草草,唯有一栋高高的新旧参半的楼房,我不识它,它亦不理睬我。我帮大姨爹把东西放门口,正准备离开,不想里头正在洗碗的大姨一眼瞄到了我,冲出来要给我红包,说是给我的小娃娃的。
逃都来不及。一把冲回车上,飞快地跑。内心此起彼伏:少时,大姨和大姨爹曾给我多少关爱。大姨做的腌菜烧饼,大姨蒸的一手松软的醅糕,大姨拿手的青椒肉片,我在大姨家附近的镇上求学,母亲忙于讨生活,常常由大姨代劳,炒好菜,做好饼,称好饼干,就给我送来了。
大姨年岁一大,自然是追不上车子的。大姨不会打电话,自然没法噼里啪啦朝着电话这端的我恼火的。但,大姨的追赶,成了这个年里最意外的温暖。
原来,我和大姨大姨爹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未断过!
(三)
一家人
加加回来了。
这成了全家人的期待。共同的。
三年了。本就不是一个大家子,那个三口之家的缺席,更是让这三个年冷清有余,热闹不足。这个年就不一样了。尽管希望越拉越长,越来越细,细得几近在一而再再而三的推迟中断:我们都安慰自己哪边过年不是过,只要平平安安就好。但倘若他们回来了,两个男孩可以一起放鞭炮;两个女婿可以一起贴对联、两个女儿可以围在妈妈身边;两个吃货可以时不时到餐桌旁夹菜吃;小院里烟熏火燎热热闹闹,谁也无法抵挡团圆的气息张扬蓬勃。
回来意味着远去。归途意味着离开。短短六个白天,除去陪在公婆身边的三天,满打满算,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我们不过在一起三天。
少时,不懂得分别的痛。同睡一张床,同看一本书,同一条上学路,同一个款式和颜色的书包,同样常常被莫名其妙的嘲弄和欺负,同样隐隐的悲伤:厌学。转眼,我们都到了面临不惑的日子,日子不算岁月静好,但至少波澜不惊。
分别的那个清晨,来不及说一声再见,她们踏上遥远的路途。我们唯有默默祝福。第一次建立了家庭群,妹妹一家和我一家。我给它取名:一家人。
那是我心底里最好的一家人。
还有那些远远近近的亲人,但愿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相同。
(一)
二舅的红包
久不见二舅。
我很忙。二舅也忙。
上一次见着二舅,在城区十字路口。天色暗沉,我抱着小孩从附近超市里出来,正好看到二舅的头露出地面。他的头顶还有一圈圈的光缆线——老家,衢城周边的新农村,早些年就有许多人靠着这个行当发家致富,并带动勤劳肯干的村民养家糊口。二舅就是那些勤劳肯干朴实的村民之一。尤其二舅将近古稀,还没日没夜地追随着小包工头在城区大小马路来回穿梭,在地面和地下钻进钻出,起早摸黑,风里来雨里去,颇有些拼命三郎的样子。
母亲说,二舅这叫自讨苦吃。
二舅当过兵,早些年椪柑红遍航埠半边天的时候,二舅南上北下贩销过椪柑,后来,牵头椪柑生意的大舅四舅先后突发心梗离世,二舅和三舅五舅谈不拢,于是三人桥归桥路归路,椪柑生意不了了之了。
二舅倒也安心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里的菜蔬被他打理得有模有样,总是吃不了便接济四邻,起先大家还和二舅打个招呼,打着打着就习惯成自然,招呼也省略了。二舅妈离世后不久,二舅也迎来了含饴弄孙的祖父时光。
关于二舅寥寥的消息,都是从母亲那儿听来的。母亲说,二舅没必要起早出晚归打工的。即便是年前二舅的失地保险拿到手之前,二舅也应该有存款,做了那么多年椪柑生意,地里的椪柑又管理得井井有条,这两年椪柑价格低迷,他全身而退,心无旁骛地打零工。他没什么开销。一个孙女,因为行为举止疯疯傻傻,被村里人冠以傻子的名头,倒是有营养餐之类的补贴,他只要把身体养好、孙女儿带好就可以了。
但是他不听劝,依旧做。一个孙女整天村里转来转去,疯疯癫癫。他一个人也可怜的。从前来过那个女的,后来因为挺挺不同意,回去给女儿女婿带小孩,说是摔去了,被女儿女婿责怪一时想不通,吃农药死了。
喏,年前碰到了二舅,他和我说,买的醅糕也很好吃,才八块钱一笼,八块钱一笼的醅糕能吃吗?所以我做醅糕那天,叫他过来吃了。
醅糕
和母亲东拉西扯着就过年了。年初四下午,从挨挨挤挤的八仙桌上提早撤退的二舅钻进厨房,一把塞了个红包给我:给囡妹(小孩)的,你别推辞,二舅少一点。别嫌弃。
推脱间,竟发现二舅的脸,比我上次看到又老了许多又黑了许多又瘦了许多,时光真可怕,悄无声息地就把我记忆中冷峻的二舅变成一个小老头。
记得少时外婆家拜年,轮到二舅家吃饭,内心竟有一丝暗暗的惶恐。那时别说拿到二舅的红包,连肚子也常常半饿着,好在,五分钟不到的路程,回家,就能把自己塞个饱。所以,我和二舅一直生疏着。
年,是天使也是魔鬼。每一个年,一边期待一边害怕。年,淡忘了过往,柔软了内心。
(二)
大姨的追赶
母亲给我讲过去的事。她的童年。
你出生以后,是大姨带着你吗?按照母亲的说法,她手把手拉扯五舅长大:抱、背、拉、扶。那么,她自己应该由大姨带着。
不,你大姨没时间带我,她和我一样苦,等我会洗衣服做饭采猪草,你大姨就出嫁了。
大姨嫁的是邻村。大姨爹忠厚老实沉默寡言,但喝了酒,尤其是喝醉了酒以后除外。
我听过大姨爹醉酒后唱的戏,是模仿他村子里一个卖豆腐的瘸子,拎着一个木水桶,一瘸一拐,绕着堂屋一圈走,然后就开唱了,那一定是一生当中声音最响亮的时候,一声高过一声的吆喝叫喊,桌旁还端着碗喝酒的男丁们,又笑又叫,场面非常热烈。
我还听大姨数落醉酒后的大姨爹,说从她的娘俩兄弟家返回,就是不见回来,她左等右等就是不见人影,等到天蒙蒙亮打开门,大姨爹正在门口呼噜呼噜睡大觉呢!
但我好多年没两天大姨爹唱戏,一年之中,只有过年见上一面,有几年,连过年的照面也免了。
也是初四,母亲为了方便,也图热闹,舅舅姨爹阿姨叫了一桌排排坐,我和母亲妹妹躲在厨房旁的小房间里神神叨叨的,大姨爹吃饱以后,佝偻着背走过来,告诉我们他要回家了。
我送你。
雨。姨爹年逾古稀,一桌子男丁醉的醉,倒的倒,只有我这个女司机中的垃圾尚保留清醒。
通往大姨家的村道和记忆中的相去甚远,大姨家的门前,早已没有了晒谷场,也没有那些红红绿绿颇得人心的花花草草,唯有一栋高高的新旧参半的楼房,我不识它,它亦不理睬我。我帮大姨爹把东西放门口,正准备离开,不想里头正在洗碗的大姨一眼瞄到了我,冲出来要给我红包,说是给我的小娃娃的。
逃都来不及。一把冲回车上,飞快地跑。内心此起彼伏:少时,大姨和大姨爹曾给我多少关爱。大姨做的腌菜烧饼,大姨蒸的一手松软的醅糕,大姨拿手的青椒肉片,我在大姨家附近的镇上求学,母亲忙于讨生活,常常由大姨代劳,炒好菜,做好饼,称好饼干,就给我送来了。
大姨年岁一大,自然是追不上车子的。大姨不会打电话,自然没法噼里啪啦朝着电话这端的我恼火的。但,大姨的追赶,成了这个年里最意外的温暖。
原来,我和大姨大姨爹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未断过!
(三)
一家人
加加回来了。
这成了全家人的期待。共同的。
三年了。本就不是一个大家子,那个三口之家的缺席,更是让这三个年冷清有余,热闹不足。这个年就不一样了。尽管希望越拉越长,越来越细,细得几近在一而再再而三的推迟中断:我们都安慰自己哪边过年不是过,只要平平安安就好。但倘若他们回来了,两个男孩可以一起放鞭炮;两个女婿可以一起贴对联、两个女儿可以围在妈妈身边;两个吃货可以时不时到餐桌旁夹菜吃;小院里烟熏火燎热热闹闹,谁也无法抵挡团圆的气息张扬蓬勃。
回来意味着远去。归途意味着离开。短短六个白天,除去陪在公婆身边的三天,满打满算,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我们不过在一起三天。
少时,不懂得分别的痛。同睡一张床,同看一本书,同一条上学路,同一个款式和颜色的书包,同样常常被莫名其妙的嘲弄和欺负,同样隐隐的悲伤:厌学。转眼,我们都到了面临不惑的日子,日子不算岁月静好,但至少波澜不惊。
分别的那个清晨,来不及说一声再见,她们踏上遥远的路途。我们唯有默默祝福。第一次建立了家庭群,妹妹一家和我一家。我给它取名:一家人。
那是我心底里最好的一家人。
还有那些远远近近的亲人,但愿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