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的杨梅
作者:汪伍忠
编辑:汪伍忠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7-06-02 22:09:56
记得小学时曾经学过一篇《我爱故乡的杨梅》的课文。当老师讲到杨梅的滋味时,教室里尽是一片吞吐口水的滋溜声。那份馋劲,至今还记忆犹新。
杨梅天生就是用来解馋的,它可以促进唾液的大量分泌,这一点可以从“望梅止渴”的典故中得到证明(也有学者认为,这里的“梅”是指青梅,而非杨梅。曹操也就那么随口一说,的确也不好判断)。“馋基于生理的要求,最需要满足的是品味。”梁实秋先生如是说,想来是不会错的。宋朝刘克庄诗云:“猿偷鸡啄牧童采,林间残颗犹殷红。”
这虽然是描写荔枝的诗句,但用于杨梅则更显形象传神。一偷一啄一采,既惟妙惟肖地写出了众生灵的馋相,更让杨梅的品味尽得风流。就是林间残留的那么一两颗,也是那样灿灿夺目,秀色可餐。
杨梅味道甜中带酸,这也许是人们一提到它就口内生津的缘故吧?“众口但便甜似蜜,宁知奇处是微酸。”宋朝的方岳是深知其中之味的。这个“酸”,在怀孕不久的小媳妇嘴里,那更是无上的美味啊。饭可以不吃,梅不能不尝。山村里至今还流传着“酸男辣女”的说法,据说还真有纯朴的村民用杨梅来检验儿媳怀的是公子还是千金呢。
杨梅通常四月开花,形小色红香淡,无法与“香自苦寒来”的梅花同领风骚。据说它常常夜间开放,天明即谢,故而见之者不多。然而它却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柔荑花序”——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吟诵《诗经》至此,让人顿生怜爱之意。
待到花落果出,青青色儿、圆圆个儿、涩涩味儿,玲珑剔透,渐渐惹人喜爱。此后梅核逐渐变硬,酸汁糖分逐渐增多,颜色泛白变红。及至端午节后,便全然成熟了。“满山杨梅红,万家烟雨中”。摘一颗丢进嘴里,一口咬去,舌抖心颤,骨肉酸麻,令人遍体通泰,欲醉欲仙。
杨梅的品味不低,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和营养价值。古往今来,人们对杨梅颇多垂爱。“叶似杨梅蒸雨雾,花如卢橘傲风霜”,这是苏东坡《蜜清荔枝》中的诗句。从他把荔枝用杨梅来类比中,就可知当时人们对杨梅是怎样的熟识和喜爱了。
“五月杨梅已满林,初疑一颗值千金。味胜河溯葡萄重,色比泸南荔枝深”,宋代诗人平可正显然也是个爱梅之人。明代诗人徐阶则更加赤裸裸:“若使太真知此味,荔枝焉得到长安?”。在他看来,如果让皇上知道了世上还有杨梅这等美味,那句名诗“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也要改写了。山里的杨梅很多,其成熟时节正逢雨水连绵,村民们便由此认定这就是“梅雨季节”由来。虽不确切,但也不无道理(“梅雨”的梅通常是指黄梅)。
“雨过园亭绿暗时,樱桃红颗压枝低”,若把句中的“樱桃”换成“杨梅”那也是十分的贴切,雨后杨梅丰收的景象也是跃然纸上。在所有的诗句中,最宏伟的大概要算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的描写:“橘枣杨梅,樱桃葡萄……罗乎后宫,列乎北国”,把杨梅置于壮观的上林苑中,并列于琳琅满目的水果家族里,亦毫不逊色……
写到这里,我的脑海里又浮现出了那山里的杨梅——它们总是默默地扎根在荒山敝野之中,没有艳丽的花,却有丰硕的果。在孕育过程中,它充满了酸涩,充满了青苦,直到蒂落果熟,缀满枝头,才是那样的令人惊羡。那形、那色、那泽、那味,那酸中之甜,那甜中之酸,不都蕴含着某种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人生哲理么?
作者系衢州菁才中学教师
杨梅天生就是用来解馋的,它可以促进唾液的大量分泌,这一点可以从“望梅止渴”的典故中得到证明(也有学者认为,这里的“梅”是指青梅,而非杨梅。曹操也就那么随口一说,的确也不好判断)。“馋基于生理的要求,最需要满足的是品味。”梁实秋先生如是说,想来是不会错的。宋朝刘克庄诗云:“猿偷鸡啄牧童采,林间残颗犹殷红。”
这虽然是描写荔枝的诗句,但用于杨梅则更显形象传神。一偷一啄一采,既惟妙惟肖地写出了众生灵的馋相,更让杨梅的品味尽得风流。就是林间残留的那么一两颗,也是那样灿灿夺目,秀色可餐。
杨梅味道甜中带酸,这也许是人们一提到它就口内生津的缘故吧?“众口但便甜似蜜,宁知奇处是微酸。”宋朝的方岳是深知其中之味的。这个“酸”,在怀孕不久的小媳妇嘴里,那更是无上的美味啊。饭可以不吃,梅不能不尝。山村里至今还流传着“酸男辣女”的说法,据说还真有纯朴的村民用杨梅来检验儿媳怀的是公子还是千金呢。
杨梅通常四月开花,形小色红香淡,无法与“香自苦寒来”的梅花同领风骚。据说它常常夜间开放,天明即谢,故而见之者不多。然而它却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柔荑花序”——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吟诵《诗经》至此,让人顿生怜爱之意。
待到花落果出,青青色儿、圆圆个儿、涩涩味儿,玲珑剔透,渐渐惹人喜爱。此后梅核逐渐变硬,酸汁糖分逐渐增多,颜色泛白变红。及至端午节后,便全然成熟了。“满山杨梅红,万家烟雨中”。摘一颗丢进嘴里,一口咬去,舌抖心颤,骨肉酸麻,令人遍体通泰,欲醉欲仙。
杨梅的品味不低,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和营养价值。古往今来,人们对杨梅颇多垂爱。“叶似杨梅蒸雨雾,花如卢橘傲风霜”,这是苏东坡《蜜清荔枝》中的诗句。从他把荔枝用杨梅来类比中,就可知当时人们对杨梅是怎样的熟识和喜爱了。
“五月杨梅已满林,初疑一颗值千金。味胜河溯葡萄重,色比泸南荔枝深”,宋代诗人平可正显然也是个爱梅之人。明代诗人徐阶则更加赤裸裸:“若使太真知此味,荔枝焉得到长安?”。在他看来,如果让皇上知道了世上还有杨梅这等美味,那句名诗“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也要改写了。山里的杨梅很多,其成熟时节正逢雨水连绵,村民们便由此认定这就是“梅雨季节”由来。虽不确切,但也不无道理(“梅雨”的梅通常是指黄梅)。
“雨过园亭绿暗时,樱桃红颗压枝低”,若把句中的“樱桃”换成“杨梅”那也是十分的贴切,雨后杨梅丰收的景象也是跃然纸上。在所有的诗句中,最宏伟的大概要算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的描写:“橘枣杨梅,樱桃葡萄……罗乎后宫,列乎北国”,把杨梅置于壮观的上林苑中,并列于琳琅满目的水果家族里,亦毫不逊色……
写到这里,我的脑海里又浮现出了那山里的杨梅——它们总是默默地扎根在荒山敝野之中,没有艳丽的花,却有丰硕的果。在孕育过程中,它充满了酸涩,充满了青苦,直到蒂落果熟,缀满枝头,才是那样的令人惊羡。那形、那色、那泽、那味,那酸中之甜,那甜中之酸,不都蕴含着某种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人生哲理么?
作者系衢州菁才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