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中学生谈“情”说“爱”(上)
作者: 冯铁山
编辑: 冯铁山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7-05-25 22:19:43
随着物质水平的逐渐提高,中学生的身心发育也随之加快,他们进入青春期后,其生理和心理也会发生系列变化。从外在方面看,男孩、女孩会喜欢注重外表的修饰,在大众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影响下,自然而然地模仿、借鉴明星的装束;从内在方面看,男孩、女孩也会参照社会化的样本有意或无意地对异性表示好感,从而逐步发展为“早恋”。相比外在行为的异常管理,内在恋爱心理的疏导因为盲目性、隐蔽性、易变性等特性制约而显得颇为棘手。给孩子自然生成的情愫贴上“早恋”的标签未免过于沉重,对他们的“早恋”行为与心理进行横加干涉也未免过于粗暴,我们该如何对这些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解释这种情感,如何帮助他们正视这种莫名的心动呢?什么样的教育不是外在的、棍棒式的规训,而是激发内情、学生自悟其理、自建其德的教育。
1
我们学校设在山坡上,围墙高耸,将学校和山下的农户隔开,隔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学生戏称“坳上桃花源”。说起那围墙,翻爬过围墙的同学,即使毕业二十余年,回味起来,至今还心有余悸。围墙的上头是从镇上玻璃厂拖来玻璃渣和着水泥制作的,玻璃渣滓并不起眼,一旦你爬上去,会让你所触之处沟壑纵横。学生深受其苦,自然甚为畏惧。调皮的学生是否还有别的蹊径呢?唯一的可能就是“溜”校门,这种几率微乎其微。说说那校门吧,校门由厚实的钢板铸就,对开双门,身长2米有余,上方装还装有钢筋护栏,钢筋上头开出八爪尖刺,密密匝匝地排列开来,让人望而生畏。铁门通常是大锁一挂,将学校封得严严实实。为了方便老师出入,在靠近传达室的一方开了一个小门。而守卫校门的老头是退伍的军人,还有兄弟官至局长之位,可谓软硬不吃。我们老师有时未在规定时间赶回学校,也会拒之门外,遑论哪些“黑皮小子”和“黄毛丫头”。
农村的孩子身体好,成绩属于末流,青春勃发的姿态倒属于一流。围墙和校门围住了山下的世界,但围不住校园里的青春。无论是春意盎然的春天,还是寒风扫落叶的秋季,操场边的茶树林里、教学楼与宿舍楼旮旯处常会躲藏成双成对的“鸳鸯”,每年都有出意外的同学不得不提早结束校园生活,回归乡村成家立业。那时的学校没有课改,乡村学校周边也没有游戏厅之类的摆设,男女生的教育自然就成为头等大事。我们的老校长身形魁梧,面皮黑里透红,至今不知是哪里人氏,每次学校开大会,上台发言,浓重的乡音,让人摸不着南北,但“盯紧点”“盯紧点”却格外清晰,似乎成了他的口头禅。由他亲自挂帅,成立了校园纠察队,名义上是防范山下的村民和社会“流子”(对社会不入流青年的俗称),实际上就是黄昏时分四处搜寻谈情说爱的男女。每有所获,轻则规训,再犯通报,情节严重的劝退。为了以儆效尤,对于劝退的学生一定会在集会上振振有词地训斥一番。男女生谈恋爱的行为有所收敛,但如同校园操场的野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累禁累不止。
我所带的班也不例外,高一分班的时候,年级主任不知“捏”造了什么标准,我班的女生格外多,64人的班级,女生人数高达42人,这无疑给我的管理增添了难度。一有余暇,除了本班几个“黑皮小子”,外班的男同学常来搭讪女生,每到课间休息,班级煞是热闹。时下中央电视台热播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看红楼、议红楼、仿红楼成为一种时尚。我班的女生尽管出生农村,但追星之心却不亚于城里的孩子,她们因地制宜模仿红楼里的莺莺燕燕。其中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一个叫飞云的同学,好几个星期左边的云鬓别着一朵不知什么材料做成的大红花,说起话来气若游丝,形容状态有几分乡村版“黛玉”的味道。
“冯老师,进了你班的教室,感觉进了大观园;走上讲台,眼睛就迷蒙起来,可谓‘满园春色关不住,桃花柳絮随风摇’。”化学老师李忠是师大毕业的才子,说起话来颇有语文老师的文采。
“讲人话,你不就是想说我班的那些花呀摇晃着你的荷尔蒙?”我加大音量,试图转移话题,但我内心明白:李老师看似戏虐的“抒情”,实质道出了我班女生表面异类追星,实质少女怀春的实情。李老师将我班的女生戏称为“桃花柳絮”,这倒引起我的深思。以花喻人是古典文学常用的创作手法,《红楼梦》也不例外。在曹雪芹的笔下,金陵十二钗均有隐喻的名花。比如书中第六十三回群芳开夜宴,宝钗伸手掣出一枝牡丹签,题着“艳冠群芳”四字,其下端镌刻一句签注,说的是“任是无情也动人”,故作者以牡丹隐喻宝钗;湘云掣出一枝海棠签,题着“香梦沉酣”四字,签注是“只恐夜深花睡去”,故作者以海棠花隐喻湘云,如此等等。至于主角之一的林黛玉,也有种种花与之相联:她既是“风露清愁”的芙蓉花,也是“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的潇湘翠竹,同时还与“帘外东风软”的桃花生有着千丝万缕的情愫。文学有艺术化的成分,而道德教育范畴,历代先贤善于将花草树木等自然物的特征比拟、象征人的道德情操,使自然物的自然属性人格化、道德化,人的道德品性客观化、物质化。这种教育理念谓之“比德”。我何不加以运用,以花之美促学生德之善,以善之德统人之美,达到“美人如花,花如美人”的教育效果。
2
不同于城市里的学校,国庆节假日期间,正是农村秋收的季节,学生需要回家帮忙上山摘山茶籽、挖红薯,或下田收割稻谷。假期结束了,他们陆陆续续赶回学校。尽管时序到了秋天,南方的秋阳仍有满负荷的紫外线,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脸蛋大多红扑扑的,像极了北方挂在树枝上的苹果,有的提着一袋袋秋橘,有的拎着几个山里挖的红薯,沉寂几天的教室本来散发一丝丝书卷气,霎时被田野泥土的气息冲走。男生女生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说笑,窗户还趴着几个别班的男生,有的咬着红薯,有的剥着橘子,朝教室逗弄我班的女生。
“陈晓旭真漂亮,扮演的林黛玉美极了。”女生们聚在一起谈论《红楼梦》电视剧,看来繁重的农活并没有影响到她们每晚上追星的心情。
“昨晚播的《枉凝眉》插曲真好听,什么时候去县城看看有没有卡带买,我想学唱一下。”艳平忽然有一个提议。
“县城可能还没有,我姐姐在市里读师范,我写封信让姐姐买买看。”文娱委员林熙也加入了讨论。
“林黛玉,林黛玉,薛宝钗,薛宝钗……”趴在窗户外的男生吆喝起来。
晚修预备铃响了,教室热闹得像秋收夜战的嗮谷场,我走进教室整理零乱的讲台,并把随手操场边摘下的一小枝茶花插在粉笔盒上,忙了好一会儿了,学生似乎也没有察觉到我的存在。
“同学们,自习时间到,请安静!”我提高了声调,“看电视不如看小说,看小说不如听冯老师说。”
学生很快安静下来。趴在窗户边的男生也被第二次铃声叫走了。
“同学们,老师知道大家,尤其是女生喜欢《红楼梦》,可大家知道人生之梦,家长之梦吗?”我放慢语速,并在“梦”字上加重的语气。
“今天晚修,我想介绍一个故事,一个我亲身经历的故事。”待教室完全安静下来后,我讲起了国庆假期,陪母亲去乡下姨妈家路上的见闻……
国庆节第一天,我返回家里。第二天,母亲挂念乡下姨妈家农活重,想送点城里特有的五香干和面包之类的东西慰问慰问。秋阳铺撒在山间田野,到处一派丰收的景象。姨妈家在三门镇福星村,那是一个山路十八弯的地方。我骑着自行车,驮着妈妈赶路,山路一会儿上坡,一会儿下坡,遇到比较陡峭的长坡,我们只能步行。我推着车往前走,妈妈跟在车后。在坡底就听到一声接一声小孩的哭声,有点声嘶力竭的味道。爬上坡,路边一幢青瓦黄泥筑造的农户门口,有一个身形消瘦、十五六岁光景的女孩抱着一个五六个月的小孩四下张望,那眼神是那么的无助,也是那么的木然,任由小孩哭闹。我妈妈是一个心慈的人,尽管爬坡有点气喘吁吁,还是关切地走上前去,看看了小孩,对小女孩说:“这是要吃奶了,赶紧背着找他妈妈去。”“我……我就是他妈妈。”小女孩的话让我大吃一惊。
“同学们,你们知道女孩为什么那么早成家生子吗?”我扫视了一下教室,女同学似乎限于了沉思状态,男同学也听得入神,“那是这孩子在读初中的时候谈恋爱出了意外,在花样的年华,情非得已地过上了这样的生活:左边一群鸡,右边一群鸭,背上还背着一个嗷嗷待哺的娃娃。大家也想过这样的生活吗?”
教室里无人回答。
“大家最近谈论电视剧《红楼梦》,也羡慕他们闲情逸致的生活,甚至有的同学模拟红楼女儿的穿着打扮,似乎谈谈爱,读读诗就是生活的全部。大家是否知道,这些红楼美女没有一个人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借用曹雪芹的话来说,可谓是‘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我在黑板上板书这个10个字,并一字一顿。
教室很安静,空气中似乎还在回荡我叙说故事的回声。
1
我们学校设在山坡上,围墙高耸,将学校和山下的农户隔开,隔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学生戏称“坳上桃花源”。说起那围墙,翻爬过围墙的同学,即使毕业二十余年,回味起来,至今还心有余悸。围墙的上头是从镇上玻璃厂拖来玻璃渣和着水泥制作的,玻璃渣滓并不起眼,一旦你爬上去,会让你所触之处沟壑纵横。学生深受其苦,自然甚为畏惧。调皮的学生是否还有别的蹊径呢?唯一的可能就是“溜”校门,这种几率微乎其微。说说那校门吧,校门由厚实的钢板铸就,对开双门,身长2米有余,上方装还装有钢筋护栏,钢筋上头开出八爪尖刺,密密匝匝地排列开来,让人望而生畏。铁门通常是大锁一挂,将学校封得严严实实。为了方便老师出入,在靠近传达室的一方开了一个小门。而守卫校门的老头是退伍的军人,还有兄弟官至局长之位,可谓软硬不吃。我们老师有时未在规定时间赶回学校,也会拒之门外,遑论哪些“黑皮小子”和“黄毛丫头”。
农村的孩子身体好,成绩属于末流,青春勃发的姿态倒属于一流。围墙和校门围住了山下的世界,但围不住校园里的青春。无论是春意盎然的春天,还是寒风扫落叶的秋季,操场边的茶树林里、教学楼与宿舍楼旮旯处常会躲藏成双成对的“鸳鸯”,每年都有出意外的同学不得不提早结束校园生活,回归乡村成家立业。那时的学校没有课改,乡村学校周边也没有游戏厅之类的摆设,男女生的教育自然就成为头等大事。我们的老校长身形魁梧,面皮黑里透红,至今不知是哪里人氏,每次学校开大会,上台发言,浓重的乡音,让人摸不着南北,但“盯紧点”“盯紧点”却格外清晰,似乎成了他的口头禅。由他亲自挂帅,成立了校园纠察队,名义上是防范山下的村民和社会“流子”(对社会不入流青年的俗称),实际上就是黄昏时分四处搜寻谈情说爱的男女。每有所获,轻则规训,再犯通报,情节严重的劝退。为了以儆效尤,对于劝退的学生一定会在集会上振振有词地训斥一番。男女生谈恋爱的行为有所收敛,但如同校园操场的野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累禁累不止。
我所带的班也不例外,高一分班的时候,年级主任不知“捏”造了什么标准,我班的女生格外多,64人的班级,女生人数高达42人,这无疑给我的管理增添了难度。一有余暇,除了本班几个“黑皮小子”,外班的男同学常来搭讪女生,每到课间休息,班级煞是热闹。时下中央电视台热播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看红楼、议红楼、仿红楼成为一种时尚。我班的女生尽管出生农村,但追星之心却不亚于城里的孩子,她们因地制宜模仿红楼里的莺莺燕燕。其中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一个叫飞云的同学,好几个星期左边的云鬓别着一朵不知什么材料做成的大红花,说起话来气若游丝,形容状态有几分乡村版“黛玉”的味道。
“冯老师,进了你班的教室,感觉进了大观园;走上讲台,眼睛就迷蒙起来,可谓‘满园春色关不住,桃花柳絮随风摇’。”化学老师李忠是师大毕业的才子,说起话来颇有语文老师的文采。
“讲人话,你不就是想说我班的那些花呀摇晃着你的荷尔蒙?”我加大音量,试图转移话题,但我内心明白:李老师看似戏虐的“抒情”,实质道出了我班女生表面异类追星,实质少女怀春的实情。李老师将我班的女生戏称为“桃花柳絮”,这倒引起我的深思。以花喻人是古典文学常用的创作手法,《红楼梦》也不例外。在曹雪芹的笔下,金陵十二钗均有隐喻的名花。比如书中第六十三回群芳开夜宴,宝钗伸手掣出一枝牡丹签,题着“艳冠群芳”四字,其下端镌刻一句签注,说的是“任是无情也动人”,故作者以牡丹隐喻宝钗;湘云掣出一枝海棠签,题着“香梦沉酣”四字,签注是“只恐夜深花睡去”,故作者以海棠花隐喻湘云,如此等等。至于主角之一的林黛玉,也有种种花与之相联:她既是“风露清愁”的芙蓉花,也是“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的潇湘翠竹,同时还与“帘外东风软”的桃花生有着千丝万缕的情愫。文学有艺术化的成分,而道德教育范畴,历代先贤善于将花草树木等自然物的特征比拟、象征人的道德情操,使自然物的自然属性人格化、道德化,人的道德品性客观化、物质化。这种教育理念谓之“比德”。我何不加以运用,以花之美促学生德之善,以善之德统人之美,达到“美人如花,花如美人”的教育效果。
2
不同于城市里的学校,国庆节假日期间,正是农村秋收的季节,学生需要回家帮忙上山摘山茶籽、挖红薯,或下田收割稻谷。假期结束了,他们陆陆续续赶回学校。尽管时序到了秋天,南方的秋阳仍有满负荷的紫外线,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脸蛋大多红扑扑的,像极了北方挂在树枝上的苹果,有的提着一袋袋秋橘,有的拎着几个山里挖的红薯,沉寂几天的教室本来散发一丝丝书卷气,霎时被田野泥土的气息冲走。男生女生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说笑,窗户还趴着几个别班的男生,有的咬着红薯,有的剥着橘子,朝教室逗弄我班的女生。
“陈晓旭真漂亮,扮演的林黛玉美极了。”女生们聚在一起谈论《红楼梦》电视剧,看来繁重的农活并没有影响到她们每晚上追星的心情。
“昨晚播的《枉凝眉》插曲真好听,什么时候去县城看看有没有卡带买,我想学唱一下。”艳平忽然有一个提议。
“县城可能还没有,我姐姐在市里读师范,我写封信让姐姐买买看。”文娱委员林熙也加入了讨论。
“林黛玉,林黛玉,薛宝钗,薛宝钗……”趴在窗户外的男生吆喝起来。
晚修预备铃响了,教室热闹得像秋收夜战的嗮谷场,我走进教室整理零乱的讲台,并把随手操场边摘下的一小枝茶花插在粉笔盒上,忙了好一会儿了,学生似乎也没有察觉到我的存在。
“同学们,自习时间到,请安静!”我提高了声调,“看电视不如看小说,看小说不如听冯老师说。”
学生很快安静下来。趴在窗户边的男生也被第二次铃声叫走了。
“同学们,老师知道大家,尤其是女生喜欢《红楼梦》,可大家知道人生之梦,家长之梦吗?”我放慢语速,并在“梦”字上加重的语气。
“今天晚修,我想介绍一个故事,一个我亲身经历的故事。”待教室完全安静下来后,我讲起了国庆假期,陪母亲去乡下姨妈家路上的见闻……
国庆节第一天,我返回家里。第二天,母亲挂念乡下姨妈家农活重,想送点城里特有的五香干和面包之类的东西慰问慰问。秋阳铺撒在山间田野,到处一派丰收的景象。姨妈家在三门镇福星村,那是一个山路十八弯的地方。我骑着自行车,驮着妈妈赶路,山路一会儿上坡,一会儿下坡,遇到比较陡峭的长坡,我们只能步行。我推着车往前走,妈妈跟在车后。在坡底就听到一声接一声小孩的哭声,有点声嘶力竭的味道。爬上坡,路边一幢青瓦黄泥筑造的农户门口,有一个身形消瘦、十五六岁光景的女孩抱着一个五六个月的小孩四下张望,那眼神是那么的无助,也是那么的木然,任由小孩哭闹。我妈妈是一个心慈的人,尽管爬坡有点气喘吁吁,还是关切地走上前去,看看了小孩,对小女孩说:“这是要吃奶了,赶紧背着找他妈妈去。”“我……我就是他妈妈。”小女孩的话让我大吃一惊。
“同学们,你们知道女孩为什么那么早成家生子吗?”我扫视了一下教室,女同学似乎限于了沉思状态,男同学也听得入神,“那是这孩子在读初中的时候谈恋爱出了意外,在花样的年华,情非得已地过上了这样的生活:左边一群鸡,右边一群鸭,背上还背着一个嗷嗷待哺的娃娃。大家也想过这样的生活吗?”
教室里无人回答。
“大家最近谈论电视剧《红楼梦》,也羡慕他们闲情逸致的生活,甚至有的同学模拟红楼女儿的穿着打扮,似乎谈谈爱,读读诗就是生活的全部。大家是否知道,这些红楼美女没有一个人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借用曹雪芹的话来说,可谓是‘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我在黑板上板书这个10个字,并一字一顿。
教室很安静,空气中似乎还在回荡我叙说故事的回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