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考场学子的锦囊妙计
作者:汪啸波
编辑:汪啸波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7-05-15 21:21:28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近来,央视的《朗读者》反响强烈,好评如潮;可随之而来的,也有一些批评意见。
点赞者认为:这档节目,由央视一姐董卿主持,文化名流、体育演艺界明星参与,内容质朴,制作精良,用朗读来抒发情感,传递爱心,能净化人的灵魂,改变社会风尚。
批评者认为:节目本身不错,是沉得下心的文化节目,但不够“亲民”:董卿表演味浓,脱不了一股“高大上”的腔调;且朗读者多为行业精英,不具有草根阶层的代表性。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注意:①明确观点,自拟题目。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题目解读】
近年来,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逐渐积累,人们对励志、婚配、养生类节目的关注度逐渐降低,而烹饪、旅游逐渐升温,尤其是教育、文化类节目大有爆红趋势。
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全国国民阅读调查,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86本,远远低于欧美日本等国家。国人不爱读书,这是不争的事实。也许这跟应试教育也有很大关系。若从小学到大学一直被强迫学习,容易导致很多人害怕读书,抵触读书。
阅读既少,朗读自然更不必说。即使在中学,因为功利性驱使,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愿意、不习惯朗读。我们知道,默读、浏览固然也是学习语文的方法,但要想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获得丰富准确的语感,激发高度的思想与情感共鸣,与作者进行真切的心灵对话,还必须通过朗读。
这是一个容易引发人们共鸣的热点话题。据了解,央视对这档节目极为重视。从主题词的斟酌,到解说词的撰写,到人物嘉宾的筛选,到主持人的确定,以及前期准备后期剪辑,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此题按照目前我省最为流行的高考命题方式:同一个事物或社会现象,有两种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或相反,或相对,差异的成因缘于观察角度、评价标准、思维方式的不同。
根据题意,考生的观点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是褒扬。夸赞此节目如一股俗世清风,芳香宜人,化育民众。“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央视自荐语),实现高雅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传播引导作用。
一类是批评。主要是认为文化节目贵在真实与“亲民”,而只有明星的加盟,过分夸张的表演,刻意煽情的语言,又把这本该清新脱俗的文化之风变庸俗低俗甚至有些恶俗了。
只要能够自圆其说,两种观点都可以写出好文章。
【思路领航】
褒扬类
1. 涤荡心灵的声音(包晨雨)
评点:这里的声音主要指朗读者的读书声。涤荡一词,颇有新意;蕴含着原本纯洁的心灵蒙上尘埃,现在用高雅文化的清流洗涤去除。
2. 让朗读飞进寻常人家
评点:借喻修辞,化用“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句,把朗读比作燕子,强调了节目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化用了诗意,颇有几分灵动。
3. “高大上”惹了谁?(考场作文)
评点:直截了当,发人深省。既然是文化节目,讲求高雅脱俗,似乎无可非议。阳春白雪,未必输于下里巴人,而且,既然有引领作用,就不该有迎俗媚俗之念。
4. 朗读使人静而生慧(考场作文)
评点:静而生慧,非常好的表述,让人耳目一新,直如清风扑面。朗读自然需要倾听,倾听自然需要安静,静听之后自然静思,静思之后自然增长智慧。
批评类
5. 请文化节目走下神坛
评点:文化不要装神弄鬼,讲坛不能变成愚民的神坛。所以,不要总是搞“精英治国”封建迷信的那一套,而应该贴近民众,考虑国计民生。
6. 接地气方能得民心(考场作文)
评点:文艺的生命力是连通人民的心声,牢记草根的喜怒哀乐,紧盯百姓关心的话题,说人话,抒真情,做实事,接地气方能得民心,得民心方能得天下。
7. 朗读属于每一个人(考场作文)
评点:由于“官本位”的影响,不少艺人名家也俨然一副“德配天地,道冠古今”的模样,对此百姓并不认同。电视属于通俗文化,因此,必须得到世俗之人的认同。让草根走上朗读的舞台,节目才有生命力。
8. 高手自在民间(考场作文)
评点:民主虽然卑微,却是文化的源泉,他们有最感人的悲欢离合故事,民间有真正的英雄。“他们不是演文章的戏子,而是在文章中真实存在的主人公。”
【优秀考场作文】
“高大上”惹了谁?
近期央视热播的,由董卿主持的一档文化节目《朗读者》,好评如潮,同时又有众多文化名流大牌明星加盟。内容朴实,制作精良,是一档不可多得的好节目。
当然,不同声音的出现也是不可避免的。批评者眼中的朗读者不够亲民,而央视一姐董卿身上浓浓的表演味,也使节目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高大上”色彩。且众多行业精英的加入,也让该档节目不够贴近草根阶层的生活。
对于这种观点,我认为有些“鸡蛋里挑骨头”的味儿。行业精英的加入能使节目质量进一步提高,“高大上”又惹了谁呢?
先来说说主持人董卿。董卿有一个严父,她从小就在父亲的陪同下阅读了大量书籍,文化水平不容置疑,且对于古典诗词张口就来;多年的工作经验和家庭熏染,更使她在连续多年的春晚中大放异彩,所谓的表演味浓,不过是职业素养罢了。试问,若让谢依霖这样真性情的人去主持效果就会好吗(这难道不是难得的优点吗?)?
朗读者是一档正规的朗诵节目,意在通过该档节目来传递爱心,传播朗诵文化,行业精英们能够在节目中更好的演绎。当然,或许草根们也能够做到,但毕竟这并不是一档选秀节目,不需要捧红参与的选手,也不需要过度“亲民”;况且谁不喜欢大牌云集的场面呢?人们在电影院中会选择“精英荟萃”的电影,朗诵节目不也是一样吗?
《我是歌手》和《中国好声音》的播出,引起全民热捧,而这两档节目,后来也被爆出是模仿国外的节目制作的。《朗读者》作为国内的良心节目,是一部少有的高质量原创节目。这样的节目播出,可以在国际上引起更大的轰动。而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可以在播出的同时得以传播。文化产品的“中国制造”可以放心大胆的走出国门,走入国际市场,走向世界各地。这难道不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吗?
日本的原创动漫,美国的商业大片,韩国的选秀演艺,中国也应有原创的诗文朗诵。很多人为了追求高质量,不惜花钱购买外国节目和电影资源,而这么一档优秀的原创“高大上”节目就在我们身边,为什么又那么不满呢?
“高大上”并不是节目本身的错,只是批评者的心态不够正确,或许是因为国内这样的节目太少,又或许是国人受别国文化的影响太深,“中国制造”已经在人们心中留下了低质量的印象。随着《朗读者》的播出,是改变的时候了。让“高大上”的中华文化,走出国门,成为世界文化的领头羊。
一评赋分53
少波老师评:这个标题个性十足,一剑直指揭示材料的内核。然后,从董卿的文化素养与职业特点说起,继而分析文化节目对普通民众的引领作用,最后说到凭借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而富有原创精神,表达了对中华文化崛起的期待。说理透彻,立意高远。卷面书写欠佳。
佳作源于生活,高手自在民间
近年来央视的节目,渐渐注重文化传承,各个新节目大都文化气息浓厚,《朗读者》便是典型之一。而对于那些身为行业的“精英”朗读者,不少人表示,他们端着架子,不够草根,不够亲民。我觉得确实有理。
首先,节目是给观众看的。为了观众能有良好的体验,央视聘请一姐董卿主持,邀请文化、艺术、体育、商业等各界名流明星参与,可谓是挖空了心思,可谓花团锦簇,精彩纷呈。然而作为普通的老百姓,在观看欣赏这样一档本该“质朴”“亲民”的节目时,想要看到的,或许并不是精英们高超的演技,而应该是浓郁的亲情,淳朴的善良,宽容的胸怀,感人的故事。善于朗读的高手,民间并不难寻,有时候反而较“精英们”读得更有生活味儿,更能感染人心。
其次,佳作往往来源于生活。这档致力于向百姓传递质朴与善良,培养文化氛围的节目,想必自然会选取更多富有人情味的文章。过度的演技,好比是拿烹饪珍馐的方式去做一盘饱含山风野味、鸟语花香的农家菜,使得好好的菜变了味儿,食客也毫无美好体验可言。富有生活气息的佳作,若要读出她全部的韵味,自然不需要过度夸张的表演,也许一个苍老的声音,一个平淡却有味的语调,更能让人乐热泪盈眶,受益匪浅。
最后,草根虽不起眼,却是一切文化传统的源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书中内容几乎全部都是乡间景象、民间故事,他的山东高密老家带给他无限的文思。故乡让一个文化基础并不“高大上”的乡土作家,一跃成为全世界闻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艺术家们总爱去民间采风,也是这个道理,而央视此举有脱离民间“草根”阶层的意味。
即使精英们口中流露出的所谓“字正腔圆”且“饱含情感”的语句,最终传入观众听众耳朵里,终归是脱离草根的、令人可望而不可及的视觉听觉感受。
佳作源于生活,草根中也有高手。在朴实却真实的生活中翻滚着的平民百姓,没有任何做作的演技,也不需要任何演技,他们不是演文章的戏子,而是在文章中真实存在的主人公。就像历来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那样,央视不应该忽视“草根”们的能力和重要性。
平淡中自有万千滋味,老百姓才是最合适的“朗读者”。
一评赋分55
少波老师评:此文佳处有二。1.标题有创意,很清新。用两句话做标题的作文很少见,一般而言,我们的标题是一句话。此中可见作者的自信与任性,正所谓“先入格后破格”,所谓“艺高人胆大”是也。考虑到风险,我不建议一般学生模仿。2.条理很清晰。“首先,其次,最后,即使”,不欣赏演技,不需要夸张,莫言因土气获奖,不要令人望尘莫及。一二三四,甲乙丙丁,一目了然,清爽之极。
【好标题一览】
1.让朗读之风吹拂你我(吴玫)
2.遇见它,亲近它(江楠)
3.在倾诉中寻找自己(周温馨)
4.故作深沉的闹剧(王战)
5.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邓竹恬)
6.朗读,照亮文化殿堂(徐磊)
7.且以朗诵诉真情
8.极度缺失的渴望
9.聆听一段心灵的诉说
10.真情,不必讨好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