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投稿
消息通知

请在登录后查看

参与投稿

参与活动

互动留言

还当代母亲一个健康美丽的形象

作者:牟学农 编辑:牟学农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7-05-12 22:54:11
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母亲节。这里我想用女儿的一篇与歌词有关的作文和一首歌来讲述一个母亲节的故事。
  
  那还是三年前五月初的一个周末之夜,我们一家三口坐在电视机前看中央一台“综艺大观”的《献给母亲》专题晚会,因为第二天就是母亲节了。正在读高二的女儿牟丹边看边对晚会的节目大发议论,尤其是那几首歌颂母亲的创作歌曲,简直被她贬得一无是处。我和当音乐老师的妻嘴上警告她别太张狂,心里却也对她的见解颇为赞同。终于,我忍不住说:“既然如此,何不写篇评论阐明观点呢?”女儿答道:“写就写,我正愁语文老师布置的议论文作业没有题材呢,倒是老爸提醒了我!”
  
  过了不久,作文写出来了,而且居然被语文老师大加赞赏并推荐发表在衢州二中校刊《浮石谭》的首篇!文章不长,全文如下——
  
  妈妈,为何未老先衰?
  
  ——试评当前歌曲创作中的母亲形象
  
  高二(6)牟丹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用那火热的赤子心灵;谁不爱自己的母亲,用那闪光的美妙青春!”古今中外,人们把无数支赞歌深情地献给了亲爱的妈妈,因为她是爱和美的化身,纯洁、善良、无私、崇高。
  
  上小学时,我唱过那首很流行的《妈妈的吻》:“在那遥远的小山村,小呀小山村,我那亲爱的妈妈已白发鬓鬓……”唱着唱着,我忽然想:这妈妈怎么这样老呀?我和同学们的妈妈可没有一个是“白发鬓鬓”的呀!……可能是“小山村”的妈妈们太辛劳,衰老得快吧!
  
  也许是对妈妈的感情,也许是对音乐的爱好,总之,从那时起,我便留心起国内歌坛有关母亲题材的创作歌曲来——
  
  “妈妈,烛光里的妈妈,您的黑发泛起了霜花,您的腰身倦得不再挺拔,您的眼睛为何失去了光华?……”(《烛光里的妈妈》)
  
  “妈妈,让我说给你听吧,我多想抚平你脸上的皱纹,我多想擦干你心中的泪痕……”(《心中的故事》)
  
  “说句心里话我也想家,家中的老妈妈已是满头白发……”(《说句心里话》)
  
  “你的那一根老拐杖是否又把你带到我离去的地方,你的那一双老花眼是否又把别人看成我的模样?……”(《白发亲娘》)
  
  “妈妈的头发白了,头发里的青春哪里去了?……”(《妈妈的头发白了》)
  
  “妈妈,你渐渐已黯淡的脸上,在那个美丽的黄昏,蹒跚地走过……”(《依靠》)
  
  “春风吹动了你的白发……”(《忘不了你呀,妈妈》)
  
  …………
  
  真是不听不知道,一听吓一跳!这些熟悉的歌声,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又一个这样的母亲:满头白发,满脸皱纹,老眼昏花,弯腰弓背,步履蹒跚……我不禁要问:中国妈妈呀,为什么你们总是未老先衰?
  
  说是未老先衰,其实一点儿也不过分。像《妈妈的吻》中的女儿似乎还是个少年,《烛光里的妈妈》中的女儿才刚“已长大”,《说句心里话》的那位战士显然也很年轻,这些都是歌词提供给我们的意境。那么算起来他们的妈妈最多也才50岁左右,这个年龄对于当代中国妇女来说,依然是风华正茂的时光,这是个众所周知的现实。然而,令人费解的是那些歌词作家们却对这一现实全然不顾,就像京剧脸谱中曹操一定要抹白脸,关羽则不涂红脸不行一样,都那么雷同地把中国母亲的形象用这种未老先衰的模式固定再固定。我不禁要问,难道只有这样才是中国妈妈的形象?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中国母亲的传统美德吗?
  
  于是,一个被曲解了的中国妈妈形象,在作曲家优美的旋律和歌唱家动听的演唱所掩盖下,一而再、再而三地被“隆重推出”,并且被人们所接受、所传唱。还有一些歌手(特别是通俗歌手)演唱时过分“投入”,更有意无意地使歌曲产生了不应该有的悲剧气氛。这时候歌曲对妈妈已不是歌颂和赞美,而是充满了凄惨和怜悯,这使我想起鲁迅笔下的祥林嫂……
  
  哦,我以一个中国女儿的身份呼吁:音乐家们,还当代母亲一个健康、美丽的形象吧,因为,中国已经——走进新时代!
  
  我和妻读完这篇文章后感慨不已。是啊,要说起来我们都是音乐工作者,女儿举例的那些歌我们大多也不陌生,可为什么就没想到这一层呢?妻说,这些词曲作家也真是的,把刚刚步入中年妇女形容得这么老态龙钟,不是吃力不讨(女人的)好嘛!我则赞赏地对女儿说:文章写得很好!你还可以把它寄投音乐报刊,我估计肯定会发表,说不定还会引起讨论呢!
  
  女儿便将稿子寄给了我们家长期订阅的《音乐周报》和《儿童音乐》,不久,这两家报刊都发表了。女儿开心得不得了,我和妻也为她高兴!
  
  更使人高兴的事还在后头。文章发表以后的几个月里,女儿不断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来信,除了极少数几封对女儿的观点表示“商榷”外,绝大多数是来信表示赞同的。其中有一位河北省唐山市政协的老干部,名叫张书云,是个业余词作家。他不但在信中热情赞扬了女儿,而且为表达他的支持还付诸实际行动,专门创作了一首歌词——
  
  妈妈,永远年轻
  
  张书云
  
  我的妈妈是个普通老百姓
  
  她热爱生活充满热情
  
  每天上班工作勤勤恳恳
  
  回到家里又忙个不停
  
  每一颗汗珠都闪耀着真诚
  
  每一个足迹都引证着坚定
  
  哦,妈妈,我的好妈妈
  
  你那乌黑飘逸的一头黑发
  
  是家里一道最美的风景
  
  我的妈妈脸上总是挂笑容
  
  因为她天天都有好心情
  
  她和同事邻里相处融洽
  
  爸爸和我总挂在心中
  
  勤劳的本色使她更加健美
  
  纯洁的心灵使她格外聪明
  
  哦,妈妈,我的好妈妈
  
  我要为你献上一束鲜花
  
  祝愿你永远都那样年轻
  
  哦,妈妈,永远年轻!
  
  末了,老人还在信中充满希望地鼓励牟丹能将这首词谱成歌曲。
  
  这下可真是歪打正着!因为当初张书云老人根本不可能知道我女儿也许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倒真的会写点音符,并已有几首小小的习作发表和获奖。我和妻对此至今还深感纳闷。女儿说,这大概是天下的母爱,使天下的灵犀一点通吧?我想也是。
  
  女儿对歌词很满意,对我说:写得真象我老妈呢!她赶紧给张书云老人写了回信,告诉他自己正在紧张地准备高考,并表示考试完后一定会好好完成这一任务。
  
  牟丹是在她成为一名北京广播学院大学生的时候才完成她的诺言的。就在21世纪第一个母亲节到来之前,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的《儿童音乐》期刊发表了这首带有点“京味”的歌曲!更凑巧的是,过了不久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与中国音协创作委员会联合举办《大地之爱•母亲之歌》全国征歌活动。女儿把这首《妈妈,永远年轻》寄去参赛,竟然在这次有几十位国内词曲大腕参加角逐的大赛中名列前茅!
  
  于是,就在又一个母亲节到来之际,妻子激动地收到了女儿从北京寄来的获奖证书和获奖作品集《母亲之歌》。我看见这位幸福的母亲正在翻开书,轻轻地、轻轻地吟唱着她女儿写的歌——不,应该说是女儿献给她,也是献给所有母亲的衷心祝愿——
  
  妈妈,永远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