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投稿
消息通知

请在登录后查看

参与投稿

参与活动

互动留言

高三实战作文题:“放生”缘何成“杀生”?

作者:汪啸波 编辑:汪啸波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7-05-09 22:00:11
【真题展示】
  
  近日,北京什刹海前海水面上出现大量死鲶鱼。据了解,这批鲶鱼是前天上午“放生”的,数量约有上千斤。据专家鉴定,被放养的鲇鱼多为人工饲养,不适应什刹海的水体环境,因此大量死亡。
  
  作为佛门慈悲的善举,“放生”长期以来就为许多中国人所热衷。但是,在浮躁的今天,由于缺乏科学指导,加上功利驱动,如此“放生”已变得粗暴而又残忍。
  
  阅读上述材料,联系现实并结合自己的思考,写一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要求: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题目解读】
  
  我国的放生习俗历史悠久,业已形成传统,对于唤醒世人的恻隐、仁恕、慈悲之心,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客观上也有利于生态保护。
  
  这个题目由三段组成:第一段是新闻事件,第二段是事件简析,第三段是作文要求。显然,为了防止学生审题时指向过多,命题者在第二段进行的适度引导。学生如果能抓住能体现命题者题旨的关键语句,重点分析“科学指导”“功利驱动”的含义,可以说就是直抵材料的核心。
  
  【思路领航】
  
  一、贴着时代读寓意
  
  “功利”即功名利禄,自古以来,在汉语语境中多含贬义。对于普通人而言,从“动物的放生”活动中获取利禄的可能较小,而获取功名则更是希望渺茫。芸芸众生的“动物放生”无非是通过放生消除一点罪恶感,以获取自己的心理平衡。这样的善事,原本不值得我们过多批评。因此,“科学指导”应该是本材料的主旨。
  
  至此,我们可以明确这则材料的最佳角度:“善举需要科学指导,爱心需要理性表达。”
  
  但是,如果只是停留在这个层面,这个作文题目的现代意义实在寥寥。文章合为时而作,时代发展到今天,生态危机已经逼得我们不得不正视生态平衡,不得不改变人类唯我独尊的思维模式以及采掘无度,竭泽而渔生存方式。
  
  所以,挖掘深度,揭示危害,才是解题的正着。我们据此拓展,指出“仅有热情,不讲理性,会酿成大祸;而盲目放生,则极有可能后患无穷。”
  
  例如,龟类一直是放生的热门物种,而巴西龟则是世界公认的“生态杀手”,由于适应性和繁殖力非常强,如果把它“放生”,因为基本没有天敌,很快就会大肆侵蚀生态资源,严重威胁本土野生龟及类似物种的生存。目前,巴西龟已经被世界环境保护组织列为100多个最具破坏性的物种之一,也已被中国列入外来入侵物种,禁止“放生”野外。
  
  贴着时代去解读材料的意义,立意才会高屋建瓴。
  
  二、贴着文脉显思路
  
  名家创作,写法上,十八般武艺都可以使用。可以开门见山,也可以曲中奏雅,还可以卒章显志,闪展腾挪,千变万化,创意无穷。但高考作文与名家作散文不尽相同,它首先是应试之作,特别强调主次清楚、文意连贯、脉络分明。
  
  当然,散文类的文章,本来都有一个贯串始终的思路,体现这个思路的句子就叫做脉络句。脉络句通常有两种表现形式:显性的和隐性的。为了让阅卷老师更容易看清思路,我们提倡写使用显性脉络句,让一个个能明确体现材料主旨的句子,在文中关键之处,发挥着贯通全文的作用。因而,必须在作文标题上、第一段、文章中间部分、结尾等处,最好能写上观点鲜明、意象生动、文采斐然的显性脉络句。
  
  三、贴着思想练语言
  
  我们都知道,好语言能够让作文加分。可是,怎样培养学生好的语感?需要教师平时积极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博采众长,逐步积累。还需要教师在课堂内安排几节课,进行有效的语言训练。空泛的语言训练,对绝大部分的学生来说是毫无价值的。要改变这种低效劳动,教师要认清思想和语言的关系,精心安排语言训练活
  
  首先鼓励学生谈谈怎么认识这件事的。对材料所揭示的问题,应该有一个比较科学的理性认识,不妥在何处?危害在哪里?为什么要改变?以及如何去改变?一点一点慢慢分析,理清思路,在思想逐渐成熟之后,再在语言上准确生动地表达。
  
  在明确了需要表达的思想之后,最好以在课堂上集体讨论的方式,让全体同学体会语言如何表达。比如这则材料:
  
  思想之一:古代人放生是为了救赎,现代人放生是为了心理上的安慰和表演。
  
  语言表达:
  
  1.珍爱生命,不该走过场 (观点明确,语气和缓)
  
  2.切莫欺人又自欺    (揭示心理,层层深入)
  
  思想之二:行动上是尊重生命,实际上是不尊重生命;
  
  语言表达:
  
  3.“放生”缘何成“杀生”?(两个截然相反的词语形成鲜明对比,指向精准,“缘何”既文雅又庄重)
  
  4.“慈悲”的凶手     (反讽定语,发人深省)
  
  5.“闹剧”如何变“悲剧” (一针见血,概括力强)
  
  思想之三:盲目放生极容易破坏生态平衡
  
  语言表达:
  
  6. 当心打开潘多拉魔盒 (比喻形象,显示较广的阅读面)
  
  7. 以爱之名的屠杀   (重心把握得好,直指核心)
  
  8. 这里的杀戮静悄悄; (化用名句,改编苏联名著《这儿的黎明静悄悄》题目,揭示残酷,描写能力好)
  
  思想之四:放生要讲科学
  
  语言表达:
  
  9. 行善有方,是为真善 (简明准确,直奔主题)
  
  10.爱心当与科学牵手  (旗帜鲜明,比喻鲜活)
  
  11.善心如何成善举?  (心平气和,有长者风度)
  
  从上述例句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学生的思想深度及变化,句式丰富多样、灵活多变,切入角度精准、恰当,情感随着思想的变化而波澜起伏,既生动,又形象。
  
  批判类时评的语言,不应一味追求犀利,庄重宽容,分寸得当,修辞多样,又具有文言底蕴,应该成为我们的最终标准,宽容的力量所向披靡。中学生以商讨的语气探讨人生社会,会更让人容易接受。
  
  贴着思想,进行语言训练,能够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优秀范文】
  
  行善有方,是为真善
  
  余哲夫
  
  “放生”本是一件好事情,但若缺乏科学方法指导,胡乱“放生”,只会扰乱生态平衡,使“放生”变成“杀生”;行善也是一件好事情,但若不顾方法技巧盲目“行善”,也只会给被行善者带来伤害。所以,行善有方,才是真善。
  
  这就是说,我们做什么事都要讲求一定的方法技巧,如果不管方法硬来,只会落得个与初衷背道而驰的结果。就好比电脑死机了,如果你不好好调试而是用锤子猛砸两下,估计它永远都活不过来了。行善也是如此,如果不注意一定的方法技巧,只是一厢情愿,不顾条件地盲目行善,这善意就会变成恶行,让“放生”变成“杀生”的闹剧重演。
  
  无方行善的例子,古而有之。为了让庄稼长得更好而揠苗助长,导致庄稼全部枯萎;为了救一条冻僵的蛇而把它放在自己怀里,最终导致自己被咬死。这样无方行善的笑话我们已经听了很多了,但可悲的是,我们至今还在不断地重复这样可笑的错误。不说材料中提到的放生事件,我们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非常多。
  
  常看到这样的新闻:为“让大树进城”,一些城市从别处移栽古木,最终导致大树枯萎。本想建设森林城市,结果却弄巧成拙,这便是无方行善的悲剧。当我们在路上遇到一只挣扎爬行的小鸟,我们会善意地捧起它,把它抛向天空,让它重新飞翔,然后满足地走开。但在我们满足了“善心”之后,小鸟再次摔落到地面而死。
  
  这样的事在慈善中亦屡见不鲜。有的富翁在向贫困地区捐款之后,在媒体上大肆宣扬自己的功德,“某公司老总向某县某乡某人捐了XXX元人民币”。这还不够,还要和捐助对象合影留念。更有甚者,还硬性规定自己的捐助对象一定要拿这笔钱来干某事,并加以“监督”。无法想象,那些受捐助者的自尊,因这样的“暴力慈善”受到了怎样的伤害。
  
  所以,行善还需有方。无方的行善极可能反让善意变成恶行。
  
  那怎样才是有方呢?其实答案不唯一。我们可以看看流行歌王迈克尔•杰克逊。他在捐助非洲贫困儿童时,就亲自到当地考察,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捐助。既帮助了别人,又保护了他们的自尊。
  
  有善心的人,请关注你行善的方法吧!行善有方,才是真善。
  
  教师点评:全文分析准确到位,入情入理;联系实际,有的放矢;所举例子,正反兼备;语言平实,不卑不亢;文白相间,举重若轻。是一篇难得的考场作文。作者余哲夫后来考进北京大学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