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年年花树染春山
作者:陈春露
编辑:陈春露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7-05-03 22:26:20
说起故乡,你的脑海里第一时间浮现的场景是什么呢?我的脑海里浮现的,不是桑,也不是梓,而是满山满山的花,从红花到白花。每年春天,柔柔的春风一吹,山上真的是一季群花如锦绣,先是呼啦啦漫山遍野的映山红,等红艳艳的花一收朵,香气扑鼻的白花又如满天星般的占领了山岗——那是又香又白的栀子花。这一红一白的花,一树一树的,漫卷山坡,横扫山岗,染遍整个春天。
我的家乡是金衢盆地往溪口、丽水方向的一个小盆地:东面是龙山,南面是虎山,西面是岑山和西龙山,北面是起伏的小丘陵,也是通往龙游方向的一个豁口。灵山江蜿蜒,像丝带一般,一端拉着虎山,一端牵着龙山。这是一个自成体系的小盆地,有山、有水、有田、有地,亦是个老有所养、幼有所乐的自足所在。
我的家就坐落在盆地西面的岑山脚下,但岑山太高了,我们都称之为“深山”,除了砍柴,大伙儿一般不上那儿去。与我们生活更为密切的则是西龙山,第7、第8生产队的自留山都在这儿。初中三年,我们沿着西龙山脚的机耕路,从南头走到北头去上学,又从北头走到南头回家。那时候,因为家家户户烧柴火,山坡上的树基本被砍光,只有杂草和高过膝盖的灌木。春来时,那漫山遍野的映山红就成了主角,浓烈的花枝总会牢牢地拖拽住我们的步伐。我们成群成群地在山坡上唱着小学时学会的《满山红叶似彩霞》,采那红艳艳的花,一捧一捧的,相互比较着,看谁采的映山红花骨朵多,可以在花瓶里养的时间更长些。那时候的我们虽然单纯,但也具有了初步的审美观,一捧映山红采来,总不忘再采上一枝山檵木的白花,衬得红花更红、白花更白。
不过,采映山红更大的乐趣是选那刚刚开放的嫩嫩的花朵,去掉花蕊后,把它放在手掌心里搓,搓成略有汁液的一坨,然后扔到嘴里嚼食,这略带酸味的花正好可以填塞一下放学时已经咕咕乱叫的空肠胃。但这个东西吃多了,是要流鼻血的,因为这花儿热性,所以色彩特别浓烈。而正当大家吃多了映山红,鼻息热呼呼之时,山风拂面,香气扑鼻,星星点点的白花——栀子花登场了!
何炅的《栀子花开》,so beautiful so white,象征着淡淡的青春纯纯的爱,但在我看来,在我童年生活中,栀子花却象征着美美的食物和棒棒的身体。
那时候,每逢山栀花开,母亲分派给我们放学后的任务总是:天晴采山栀花,天雨采蘑菇。每天放学,总是一边走路,一边采花,满山满坞的山栀花任由我们采摘,没几分钟就可以塞满书包。回家后,我们便和母亲坐下来一起摘掉黄色的花蕊,将花用开水焯两三分钟,然后用清水浸泡一晚,第二天早上就可以化花为菜喽。山栀花清肺凉血,吃上一盆,热呼呼的鼻息就能恢复正常。
只是,采花并不完全是美事,也会有惊险和例外。记得有一次,放午学回家的路上,我们一出校门就渐渐偏离机耕路,往山坡上去了。大家兴奋地分头采花,一捧一捧地往衣兜里装。当我刚伸手想去采一朵又白又大的山栀花时,猛然发现一条蛇,赫然盘在花根处!我惊叫一声,撒腿便往机耕路上跑。不明就里的同学见了,也不由分说地跟着尖叫,拼了命似的往路上跑,跑到路上,一个个都手捂胸口,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腰都弯得直不起来,真是吓得半死!有的同学连采的花都撒得所剩无几!待气喘定,大家相互一对视,大笑!只是,孩子都是不长记性的,才走出十几二十米,又往山坡的花丛中走去了。
山坡稍往高处,早有成片成片盛开的荼蘼,用它那大朵大朵的白花铺满岩石和小路,时不时地拉住我们的衣裤,划破我们的手指,有的还攀上松枝,张牙舞爪地绽放着、炫耀着。
后来,我们姐妹都外出求学了,母亲忙着干田里地里的农活,难得能抽出时间往山坡上采花去了。肯定是难以割舍那份美味,母亲便挖了一株树形漂亮的山栀花,种在院墙边的松树下,于是年年繁花,清香满园。到如今,山栀树已经比我个子高了,树冠铺开,也有四仙桌这般大了。花开季,母亲只要傍晚抽出十来分钟的时间就能采得一竹篮的花,第二天,又是一树的花白。整个花季可采五六期,当季吃不完,母亲就把花焯好,冷藏在冰箱里,可有十余包之多,都留存着正月里待客。山栀花性味苦寒,可以去风火,平肝养胃,正合了正月里吃多了肥甘厚腻人们的需要。所以,正月里只要此菜一上桌,即是那上桌即空盘的美味。
“荼蘼花开春事了”,荼蘼是春天最后的花事了,故荼蘼花、栀子花一谢,长长的苦夏就如期到来。在农忙还没拉开帷幕之际,母亲总会带上我们,扛起锄头,去后山上挖山栀根。将挖来的山栀根洗净、切片、晒干,再煮水,然后就是大呼小叫、上窜下跳地抓老母鸡。母亲手脚麻利地把鸡处理好,放在煮好的山栀水上蒸。每年夏天,我们姐妹都要吃上一只这样的鸡。母亲说,山栀蒸鸡能养肝开胃、强壮身体,可以为农忙季的抢收抢种积蓄更多的体力。只是,这山栀蒸鸡实在不好吃,那汤就更不好喝了。但我们如果想少喝一口那也是不可能的,母亲总是要亲眼看着我们姐妹俩每人喝下一大碗汤后,她才肯去忙别的事。
秋风起,院墙下的山栀结了一树的果,黄灿灿的,煞是可爱!《史记•货殖列传》载齐人:“千亩卮茜,千畦姜韭,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这里的“卮”即山栀,这里的“千”应该是虚指,即很多亩,种很多亩山栀的齐人可以与千户侯无差。这主要是因为,在古代,栀是黄色染料的重要原料,“栀,黄木可染者”。但母亲已无需染布,所以一棵山栀的果子似乎已显多余,多半是半晒半扔的摊在窗台的一角。待到冬酒一香,来问母亲要山栀的人就颇多了。村里很多人都喜欢喝用山栀果浸泡的酒,因为山栀酒不仅能清热解毒、凉血去肿,具有较好的保健功能,而且这酒真的很美,清洌见底,色泽淡黄,有一种玛瑙般的润,让爱酒之人一见就想喝上两大碗。只是父亲胃寒,我们家就从来不用山栀泡酒。母亲偶尔会用山栀泡水喝,如果我们不小心扭伤了脚亦可以用栀子果来擦,擦上山栀果就像是涂了黄色碘酒般醒目。有时候脸上肿痛,也用山栀果擦,虽然难看,但却是非常的管用。
西龙山的机耕路,我们的“当时携手处”,如今有好几段已经路迹不存。但陌上年年花发无数,染得春山如花树。在这花树簇拥的小盆地里,人们平静地生活着,没有惊天伟业,日子也不轰轰烈烈,但远山如黛,绿水迢迢,那满山的花儿,红的浓烈、白的清雅,就像春风的手,翻阅着山坡上一代代人的童年,都很像,亦很美!我徘徊在那陌上,祈愿自己就是那满山花树中的一棵,或浓烈或淡雅,幸福地“和春住”,在暖暖的山坡上,稳坐寂寞,静看繁华!
我的家乡是金衢盆地往溪口、丽水方向的一个小盆地:东面是龙山,南面是虎山,西面是岑山和西龙山,北面是起伏的小丘陵,也是通往龙游方向的一个豁口。灵山江蜿蜒,像丝带一般,一端拉着虎山,一端牵着龙山。这是一个自成体系的小盆地,有山、有水、有田、有地,亦是个老有所养、幼有所乐的自足所在。
我的家就坐落在盆地西面的岑山脚下,但岑山太高了,我们都称之为“深山”,除了砍柴,大伙儿一般不上那儿去。与我们生活更为密切的则是西龙山,第7、第8生产队的自留山都在这儿。初中三年,我们沿着西龙山脚的机耕路,从南头走到北头去上学,又从北头走到南头回家。那时候,因为家家户户烧柴火,山坡上的树基本被砍光,只有杂草和高过膝盖的灌木。春来时,那漫山遍野的映山红就成了主角,浓烈的花枝总会牢牢地拖拽住我们的步伐。我们成群成群地在山坡上唱着小学时学会的《满山红叶似彩霞》,采那红艳艳的花,一捧一捧的,相互比较着,看谁采的映山红花骨朵多,可以在花瓶里养的时间更长些。那时候的我们虽然单纯,但也具有了初步的审美观,一捧映山红采来,总不忘再采上一枝山檵木的白花,衬得红花更红、白花更白。
不过,采映山红更大的乐趣是选那刚刚开放的嫩嫩的花朵,去掉花蕊后,把它放在手掌心里搓,搓成略有汁液的一坨,然后扔到嘴里嚼食,这略带酸味的花正好可以填塞一下放学时已经咕咕乱叫的空肠胃。但这个东西吃多了,是要流鼻血的,因为这花儿热性,所以色彩特别浓烈。而正当大家吃多了映山红,鼻息热呼呼之时,山风拂面,香气扑鼻,星星点点的白花——栀子花登场了!
何炅的《栀子花开》,so beautiful so white,象征着淡淡的青春纯纯的爱,但在我看来,在我童年生活中,栀子花却象征着美美的食物和棒棒的身体。
那时候,每逢山栀花开,母亲分派给我们放学后的任务总是:天晴采山栀花,天雨采蘑菇。每天放学,总是一边走路,一边采花,满山满坞的山栀花任由我们采摘,没几分钟就可以塞满书包。回家后,我们便和母亲坐下来一起摘掉黄色的花蕊,将花用开水焯两三分钟,然后用清水浸泡一晚,第二天早上就可以化花为菜喽。山栀花清肺凉血,吃上一盆,热呼呼的鼻息就能恢复正常。
只是,采花并不完全是美事,也会有惊险和例外。记得有一次,放午学回家的路上,我们一出校门就渐渐偏离机耕路,往山坡上去了。大家兴奋地分头采花,一捧一捧地往衣兜里装。当我刚伸手想去采一朵又白又大的山栀花时,猛然发现一条蛇,赫然盘在花根处!我惊叫一声,撒腿便往机耕路上跑。不明就里的同学见了,也不由分说地跟着尖叫,拼了命似的往路上跑,跑到路上,一个个都手捂胸口,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腰都弯得直不起来,真是吓得半死!有的同学连采的花都撒得所剩无几!待气喘定,大家相互一对视,大笑!只是,孩子都是不长记性的,才走出十几二十米,又往山坡的花丛中走去了。
山坡稍往高处,早有成片成片盛开的荼蘼,用它那大朵大朵的白花铺满岩石和小路,时不时地拉住我们的衣裤,划破我们的手指,有的还攀上松枝,张牙舞爪地绽放着、炫耀着。
后来,我们姐妹都外出求学了,母亲忙着干田里地里的农活,难得能抽出时间往山坡上采花去了。肯定是难以割舍那份美味,母亲便挖了一株树形漂亮的山栀花,种在院墙边的松树下,于是年年繁花,清香满园。到如今,山栀树已经比我个子高了,树冠铺开,也有四仙桌这般大了。花开季,母亲只要傍晚抽出十来分钟的时间就能采得一竹篮的花,第二天,又是一树的花白。整个花季可采五六期,当季吃不完,母亲就把花焯好,冷藏在冰箱里,可有十余包之多,都留存着正月里待客。山栀花性味苦寒,可以去风火,平肝养胃,正合了正月里吃多了肥甘厚腻人们的需要。所以,正月里只要此菜一上桌,即是那上桌即空盘的美味。
“荼蘼花开春事了”,荼蘼是春天最后的花事了,故荼蘼花、栀子花一谢,长长的苦夏就如期到来。在农忙还没拉开帷幕之际,母亲总会带上我们,扛起锄头,去后山上挖山栀根。将挖来的山栀根洗净、切片、晒干,再煮水,然后就是大呼小叫、上窜下跳地抓老母鸡。母亲手脚麻利地把鸡处理好,放在煮好的山栀水上蒸。每年夏天,我们姐妹都要吃上一只这样的鸡。母亲说,山栀蒸鸡能养肝开胃、强壮身体,可以为农忙季的抢收抢种积蓄更多的体力。只是,这山栀蒸鸡实在不好吃,那汤就更不好喝了。但我们如果想少喝一口那也是不可能的,母亲总是要亲眼看着我们姐妹俩每人喝下一大碗汤后,她才肯去忙别的事。
秋风起,院墙下的山栀结了一树的果,黄灿灿的,煞是可爱!《史记•货殖列传》载齐人:“千亩卮茜,千畦姜韭,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这里的“卮”即山栀,这里的“千”应该是虚指,即很多亩,种很多亩山栀的齐人可以与千户侯无差。这主要是因为,在古代,栀是黄色染料的重要原料,“栀,黄木可染者”。但母亲已无需染布,所以一棵山栀的果子似乎已显多余,多半是半晒半扔的摊在窗台的一角。待到冬酒一香,来问母亲要山栀的人就颇多了。村里很多人都喜欢喝用山栀果浸泡的酒,因为山栀酒不仅能清热解毒、凉血去肿,具有较好的保健功能,而且这酒真的很美,清洌见底,色泽淡黄,有一种玛瑙般的润,让爱酒之人一见就想喝上两大碗。只是父亲胃寒,我们家就从来不用山栀泡酒。母亲偶尔会用山栀泡水喝,如果我们不小心扭伤了脚亦可以用栀子果来擦,擦上山栀果就像是涂了黄色碘酒般醒目。有时候脸上肿痛,也用山栀果擦,虽然难看,但却是非常的管用。
西龙山的机耕路,我们的“当时携手处”,如今有好几段已经路迹不存。但陌上年年花发无数,染得春山如花树。在这花树簇拥的小盆地里,人们平静地生活着,没有惊天伟业,日子也不轰轰烈烈,但远山如黛,绿水迢迢,那满山的花儿,红的浓烈、白的清雅,就像春风的手,翻阅着山坡上一代代人的童年,都很像,亦很美!我徘徊在那陌上,祈愿自己就是那满山花树中的一棵,或浓烈或淡雅,幸福地“和春住”,在暖暖的山坡上,稳坐寂寞,静看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