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审题“三要三不要”
作者:汪啸波
编辑:汪啸波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7-05-01 21:56:21
高考作文赋分60分,是所以试卷中最大的一道题目,素有高考语文“半壁河山”之称。作文写什么?怎么写?怎样才能获得高分?审题是第一关。
要审清题目,首先大致要知道最近的高考作文题长得怎么样。
我们一般称近年的高考作文为“新材料作文”,这是与以往“老材料作文”相对的,是在它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一种作文形式。这种“新材料作文”命题形式从本质上讲,是材料作文,但是从表现形式上讲,有时又类似话题作文。因为有时材料指向过多,命题者也会给个方向,作适当限制。
大多数时候,它是适度限制而又适当开放的。给定材料是限制,这里需要学会审清题旨;而“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又体现开放。限制是为了防止宿构与押题,而开放,则给考生留下了一定的思维空间。
【审题的含义】
审,意思是“详细周密,仔细思考,反复推究”;题,我在此文中就是特指高考作文题目。审题,就是动笔之前深入思考和反复推敲高考作文题目,读透题干的内容,明确要求与限制,在看清楚所有具体要求之后,确立自己观点,完成考场作文。
【审题“三要三不要”】
审题是写作的酝酿准备,应慎之又慎。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有三点提示至关重要。
一、要明确体例,不要纠结名词
从1999年开始,全国高考作文题放宽文体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之后“文体不限”流行了十多年,其弊端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越来越严重。浙江省语文教研员胡勤老师,在《论述类文章及其写作探析》一文中说:“文体的本质在于语言,语言即思维。语言没有体式,思维就会失去规范。”
为了规范作文体例,从2016年开始,高考作文正式要求写“论述类文章”,论述类文章是指以阐释、议论、论辩为主的说理文章。
胡勤老师将论述类文章分为以下三类:
①学术类:科学论文、文艺评论。
②社会类:政论文、社会评论、时评、新闻评论、演讲稿、杂文。
③个人生活类:学术随笔、读后感、观后感、议论性散文、随感。
通过研究上述文体,我们可以很清晰地明确高考作文的主要是“社会评论、时评”与“议论性散文”,而从写作手法看,“社会评论、时评”可以归入“议论性散文”范畴。所以,为了便于实战,我个人将日常训练的文体主要定位成“议论性散文”。
所谓议论性散文,就是用“散文”的笔法“发议论”。它当然需要注重阐释、议论与论辩的理性和逻辑,它也重视形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而“形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主要有利于破除写法上的沉闷与单调,便于学生获得高分。
当然,应该让学生作文尽量做到:观点正确鲜明,论据确切有效,结构严谨有序,论述符合逻辑,语言准确清晰。
鉴于目前我省使用的苏教版教材,很难找出典型的议论文范例;故而高考实际阅卷中,对文体的要求并不十分严格,尺度较宽,用“论述性文章”来限定很恰当,而我这样的侧重“议论性散文”的训练也被证明是适宜有效的。
也有些人喜欢把最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称之为“任务驱动型”作文,对此,我的愚见是:我们的作文教学不要纠结各式提法;很多时候,过多的名词术语反倒影响语意的表达,增加学生认知难度。
二、要兼顾全体,不要放过要点
因为新材料作文常常给定材料,而材料有时存在着多维解读,故而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走题现象。
请看典型案例:
宋朝时,两位日本僧人道元与明全结伴渡海来中国留学,他们落脚在天童山景德寺参禅修行,孜孜不倦地求悟禅法。
一个大热天的午后,道元看到一位老和尚,背驼如弓,眉白如雪,一手撑着拐杖,一手将香菇一颗颗地排在地砖上。尽管骄阳似火,老和尚却没戴斗笠,他汗水淋淋地工作着。
道元关切地说:“老师父年岁已高,这种工作就让院里其他僧人来做吧。”
哪知老和尚头也不抬地回答:“他不是我。”此话的意思显然是指他人的修业并不能代替自己的修业,他人的体验代替不了自己的体验。原来,老和尚把晒香菇看作是参禅的功课。
读了上述材料,请你结合自己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试题解读:审题时,切不可被“背驼如弓,眉白如雪”“骄阳似火”“汗水淋淋”误导,而得出“中国僧人的毅力完胜日本僧人”“老和尚爱劳动品格高”等结论。其实,命题者已经对这则材料的主旨作了明确的解析:“他人的体验代替不了自己的体验”。材料中的某些关键词、潜台词,不能轻易放过。(注意!此题下文还有涉及)
三、要读出内蕴,不要无视倾向
我们说,新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常常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但是,命题者有时候也会在表述过程中含蓄地流露出自己的倾向性意见。这在审题中需要特别提醒。
请看下面的典型例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每年台风过后,国内某机场就会出现上千只白鹭,非常壮观,却给飞行安全带来很大威胁。为了有效驱赶这些白鹭,驱鸟队动用真枪射杀。
机场相关负责人表示,用枪驱鸟是符合国家民航总局的政策,“枪杀飞鸟当然是不好的,但是飞机上有一两百人的生命,哪个更重要呢?”
但有学者认为,这是一种将生命平等弃置一边,人的生命凌驾于所有其他生灵之上的逻辑思维。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这个地球不只是人类的,统属于这世上所有的生命。
根据以上材料,联系你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
人命与鸟命哪个重要?这不言而喻,但是,这个作文材料的亮点是,它恰恰在这最要害的地方设了疑,于是作文材料自身就有了超凡脱俗的悲悯情怀。细读题目,介绍枪杀白鹭的理由(题干第二段)只有61字,而介绍不要枪杀白鹭理由(第三段)却有74字。位置一前一后(通常后者更重要),文字一少一多(通常字多的更体现命题者倾向);语气一个冷淡一个热切,一个无奈一个积极,学生据此不难判断情感倾向:我们要尊重鸟儿的生存权,与鸟共享地球家园。
当然,这种带着一定指向的命题,由于它的指向单一的特点,近年逐渐变少了。尽管如此,只要仔细品读,材料中有时还是会蕴含有命题者感情与思想的倾向的。
【审题的步骤与周密】
审题事关全局,务必十分严谨,正确的步骤应该是:
第一步细读,划出关键语句;
第二步分析,厘清材料大意;
第三步概括,提炼中心论点;
第四步选择,确定最佳角度。
审题要作通盘考虑,立论尽量稳妥,不要涉险走偏;引用的论据要新鲜有趣,准确而且典型;论证必须严谨绵密,富有逻辑。
科学与理性的审题,让人能够对高考试题本身有深入透彻的理解,而且这样的审视,带有批判性的周密思考,既是学生高考作文实战中胜出的保障,也是及时反馈中肯评价命题质量,使之日益提升的保证。身为一线教师,本来不应该盲从迷信任何权威。
我们不妨来研究一下2015年湖南卷作文题。
有一棵大树,枝繁叶茂,浓荫匝地,是飞禽、走兽们喜爱的休息场所。飞禽、走兽们经常讲它们旅行的见闻。大树也想去旅行,于是请飞禽、走兽帮忙。飞禽说,你没有翅膀,于是拒绝了。大树想请走兽帮忙,走兽说,你没有腿,也拒绝了。于是,大树决定自己想办法。它结出甜美的果实,飞禽、走兽们吃了果实,大树的种子就这样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按科学理解,大树不是动物,不可能想去旅游;而且,最终飞禽走兽吃了大树果实后将大树种子传到世界各地,于树而言,并未“实现了旅行的愿望”,只能说是“让树的孩子们实现了旅行的愿望”。
我个人以为,此题不足有二:一、违背了自然规律。寓言与童话也应遵循人们的认知规律与科学原理。此题虽有人文精神,但缺乏科学精神。二、缺乏严密的逻辑。因为最终的结果,“大树的种子就这样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即使算是“大树的后代走遍了全球”,也是偷换了“大树也想去旅行”的概念。
请看下面一段文字:
树是没有脚的。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树离根,根离土,树即毁灭。它们的传统是引颈受戮,即使是神话作家也不曾说森林逃亡。连一片叶也不逃走,无论风力多大。任凭头上已飘过十万朵云,地上叠过二十万个脚印。任凭那在枝丫间跳跃的鸟族已换了五十代子孙,任凭鸟的子孙已栖息每一座青山。当幼苗长出来,当上帝伸手施洗,上帝曾说:“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啊!所以那树,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功的贡献,在星空下仰望上帝。
这是台湾文学家王鼎钧的《那树》中的片段,如果把它与上面的作文题结合起来读,我们会读出更丰富的味道。
要审清题目,首先大致要知道最近的高考作文题长得怎么样。
我们一般称近年的高考作文为“新材料作文”,这是与以往“老材料作文”相对的,是在它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一种作文形式。这种“新材料作文”命题形式从本质上讲,是材料作文,但是从表现形式上讲,有时又类似话题作文。因为有时材料指向过多,命题者也会给个方向,作适当限制。
大多数时候,它是适度限制而又适当开放的。给定材料是限制,这里需要学会审清题旨;而“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又体现开放。限制是为了防止宿构与押题,而开放,则给考生留下了一定的思维空间。
【审题的含义】
审,意思是“详细周密,仔细思考,反复推究”;题,我在此文中就是特指高考作文题目。审题,就是动笔之前深入思考和反复推敲高考作文题目,读透题干的内容,明确要求与限制,在看清楚所有具体要求之后,确立自己观点,完成考场作文。
【审题“三要三不要”】
审题是写作的酝酿准备,应慎之又慎。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有三点提示至关重要。
一、要明确体例,不要纠结名词
从1999年开始,全国高考作文题放宽文体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之后“文体不限”流行了十多年,其弊端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越来越严重。浙江省语文教研员胡勤老师,在《论述类文章及其写作探析》一文中说:“文体的本质在于语言,语言即思维。语言没有体式,思维就会失去规范。”
为了规范作文体例,从2016年开始,高考作文正式要求写“论述类文章”,论述类文章是指以阐释、议论、论辩为主的说理文章。
胡勤老师将论述类文章分为以下三类:
①学术类:科学论文、文艺评论。
②社会类:政论文、社会评论、时评、新闻评论、演讲稿、杂文。
③个人生活类:学术随笔、读后感、观后感、议论性散文、随感。
通过研究上述文体,我们可以很清晰地明确高考作文的主要是“社会评论、时评”与“议论性散文”,而从写作手法看,“社会评论、时评”可以归入“议论性散文”范畴。所以,为了便于实战,我个人将日常训练的文体主要定位成“议论性散文”。
所谓议论性散文,就是用“散文”的笔法“发议论”。它当然需要注重阐释、议论与论辩的理性和逻辑,它也重视形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而“形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主要有利于破除写法上的沉闷与单调,便于学生获得高分。
当然,应该让学生作文尽量做到:观点正确鲜明,论据确切有效,结构严谨有序,论述符合逻辑,语言准确清晰。
鉴于目前我省使用的苏教版教材,很难找出典型的议论文范例;故而高考实际阅卷中,对文体的要求并不十分严格,尺度较宽,用“论述性文章”来限定很恰当,而我这样的侧重“议论性散文”的训练也被证明是适宜有效的。
也有些人喜欢把最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称之为“任务驱动型”作文,对此,我的愚见是:我们的作文教学不要纠结各式提法;很多时候,过多的名词术语反倒影响语意的表达,增加学生认知难度。
二、要兼顾全体,不要放过要点
因为新材料作文常常给定材料,而材料有时存在着多维解读,故而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走题现象。
请看典型案例:
宋朝时,两位日本僧人道元与明全结伴渡海来中国留学,他们落脚在天童山景德寺参禅修行,孜孜不倦地求悟禅法。
一个大热天的午后,道元看到一位老和尚,背驼如弓,眉白如雪,一手撑着拐杖,一手将香菇一颗颗地排在地砖上。尽管骄阳似火,老和尚却没戴斗笠,他汗水淋淋地工作着。
道元关切地说:“老师父年岁已高,这种工作就让院里其他僧人来做吧。”
哪知老和尚头也不抬地回答:“他不是我。”此话的意思显然是指他人的修业并不能代替自己的修业,他人的体验代替不了自己的体验。原来,老和尚把晒香菇看作是参禅的功课。
读了上述材料,请你结合自己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试题解读:审题时,切不可被“背驼如弓,眉白如雪”“骄阳似火”“汗水淋淋”误导,而得出“中国僧人的毅力完胜日本僧人”“老和尚爱劳动品格高”等结论。其实,命题者已经对这则材料的主旨作了明确的解析:“他人的体验代替不了自己的体验”。材料中的某些关键词、潜台词,不能轻易放过。(注意!此题下文还有涉及)
三、要读出内蕴,不要无视倾向
我们说,新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常常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但是,命题者有时候也会在表述过程中含蓄地流露出自己的倾向性意见。这在审题中需要特别提醒。
请看下面的典型例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每年台风过后,国内某机场就会出现上千只白鹭,非常壮观,却给飞行安全带来很大威胁。为了有效驱赶这些白鹭,驱鸟队动用真枪射杀。
机场相关负责人表示,用枪驱鸟是符合国家民航总局的政策,“枪杀飞鸟当然是不好的,但是飞机上有一两百人的生命,哪个更重要呢?”
但有学者认为,这是一种将生命平等弃置一边,人的生命凌驾于所有其他生灵之上的逻辑思维。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这个地球不只是人类的,统属于这世上所有的生命。
根据以上材料,联系你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
人命与鸟命哪个重要?这不言而喻,但是,这个作文材料的亮点是,它恰恰在这最要害的地方设了疑,于是作文材料自身就有了超凡脱俗的悲悯情怀。细读题目,介绍枪杀白鹭的理由(题干第二段)只有61字,而介绍不要枪杀白鹭理由(第三段)却有74字。位置一前一后(通常后者更重要),文字一少一多(通常字多的更体现命题者倾向);语气一个冷淡一个热切,一个无奈一个积极,学生据此不难判断情感倾向:我们要尊重鸟儿的生存权,与鸟共享地球家园。
当然,这种带着一定指向的命题,由于它的指向单一的特点,近年逐渐变少了。尽管如此,只要仔细品读,材料中有时还是会蕴含有命题者感情与思想的倾向的。
【审题的步骤与周密】
审题事关全局,务必十分严谨,正确的步骤应该是:
第一步细读,划出关键语句;
第二步分析,厘清材料大意;
第三步概括,提炼中心论点;
第四步选择,确定最佳角度。
审题要作通盘考虑,立论尽量稳妥,不要涉险走偏;引用的论据要新鲜有趣,准确而且典型;论证必须严谨绵密,富有逻辑。
科学与理性的审题,让人能够对高考试题本身有深入透彻的理解,而且这样的审视,带有批判性的周密思考,既是学生高考作文实战中胜出的保障,也是及时反馈中肯评价命题质量,使之日益提升的保证。身为一线教师,本来不应该盲从迷信任何权威。
我们不妨来研究一下2015年湖南卷作文题。
有一棵大树,枝繁叶茂,浓荫匝地,是飞禽、走兽们喜爱的休息场所。飞禽、走兽们经常讲它们旅行的见闻。大树也想去旅行,于是请飞禽、走兽帮忙。飞禽说,你没有翅膀,于是拒绝了。大树想请走兽帮忙,走兽说,你没有腿,也拒绝了。于是,大树决定自己想办法。它结出甜美的果实,飞禽、走兽们吃了果实,大树的种子就这样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按科学理解,大树不是动物,不可能想去旅游;而且,最终飞禽走兽吃了大树果实后将大树种子传到世界各地,于树而言,并未“实现了旅行的愿望”,只能说是“让树的孩子们实现了旅行的愿望”。
我个人以为,此题不足有二:一、违背了自然规律。寓言与童话也应遵循人们的认知规律与科学原理。此题虽有人文精神,但缺乏科学精神。二、缺乏严密的逻辑。因为最终的结果,“大树的种子就这样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即使算是“大树的后代走遍了全球”,也是偷换了“大树也想去旅行”的概念。
请看下面一段文字:
树是没有脚的。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树离根,根离土,树即毁灭。它们的传统是引颈受戮,即使是神话作家也不曾说森林逃亡。连一片叶也不逃走,无论风力多大。任凭头上已飘过十万朵云,地上叠过二十万个脚印。任凭那在枝丫间跳跃的鸟族已换了五十代子孙,任凭鸟的子孙已栖息每一座青山。当幼苗长出来,当上帝伸手施洗,上帝曾说:“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啊!所以那树,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功的贡献,在星空下仰望上帝。
这是台湾文学家王鼎钧的《那树》中的片段,如果把它与上面的作文题结合起来读,我们会读出更丰富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