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水博士”浑水摸鱼
近日,内蒙古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陆续发布了该院多名研究人员的个人简历信息。其中,“95后”研究员赵子健简历中注明其拥有4个不同专业的博士以及2个博士后学位学历,受到舆论关注。10月10日,关注到媒体对赵子健学历信息存疑的报道后,该院决定暂停与赵子健的聘任关系,对其学历学位开展核查。
© 澎湃新闻
从赵子健简历看,他俨然是“人中之龙”,未满30岁就拥有4个博士、2个博士后学位学历,在6所大学学习过,还有22个社会兼职,近五年共发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论文24篇,累计影响因子28+,参编学术专著及教材6部,主持或参与基金项目6项。这一系列耀眼的“光环”让人为之炫目,但也惹来诸多质疑,公众普遍认为其学历、职务的含金量有限,可能是传说中的“水博士”。
众所周知,在正常情况下,从大学本科读到博士毕业,需要9到11年的时间,即便是天才,也难以在30岁之前就获得艺术学、心理学、教育学、圣经研究等多个领域的海外博士学位。显然,赵子健的学位之多、范围之广超出了常理,自然无法获得大众认同。
近年来,通过远程上网课获得境外“水硕”“水博”现象,早已广为人知,亦遭到学术界和社会舆论的批评。从媒体深入挖掘可知,赵子健的艺术学博士学位已经获得了中留服认证,心理学博士学位已经获得学位证书,正在向中留服提交认证,这两个博士学位都是线下读的,而教育学和圣经研究两个博士学位均是在线课程,其中的“含水量”难免叫人心生疑窦。
而且,赵子健所发表论文、参编学术专著、主持项目之多,也与其年龄、资历、地位等不相匹配,这里面又有多少“水分”呢?至于他所列举的各种社会兼职,也有不实之处,如中国抗癌协会即表示“查无此人”。
由此可见,赵子健简历部分内容可信度不高,有造假之嫌,的确值得学院仔细甄别核查。须知,学术研究当严谨求实,研究机构应守住学术底线,即便只是聘任兼职人员,也不能轻易放低门槛,让“水博士”浑水摸鱼。
方鸿渐虽然是《围城》里的虚构人物,但深刻反映了现实社会的真况。近年来,各种“水硕”“水博”不断涌现,混迹于职场、学术界,依靠学历“光环”牟取利益,构成了不公平竞争,有损其他求职者、学术人员的正当权益,也败坏了社会风气。因此,科研机构、用人单位需要遵守相关规定,严格审查学历资格,将“水硕”“水博”筛除掉。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可建立对海外硕士、博士的学位认证制度,将各类“克莱登大学”纳入“黑名单”,确保海外学历和学术的质量可靠。
推荐新闻
- 1
学生投诉信箱岂能形同虚设?
- 2
校园陪餐需时刻带着食安源头思维
- 3
靠学生“吸粉”?教师要清楚自己的“网界”
- 4
追“象牙塔里的星”别被带偏了节奏
- 5
北大“考古女孩”毕业即奔赴理想,“喜欢”自然前途无量
- 6
互联网时代,主流媒体如何赢得青年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