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苦肉计”究竟苦了谁
淘气的俩娃在住家小区车库用黑色画笔“涂鸦”了三辆汽车的引擎盖,车主发现后将监控视频发到业主群,要求孩子家长严加管教。俩娃父亲看到后,用家中插线板电线轮番抽打两个孩子,母亲全程视频记录,并把打孩子的视频发至业主群,表示已严厉教育孩子,向车主道歉。
该视频很快引发舆论关注,重庆江津警方发布通报称,两名男孩经送医检查,其臀部、小腿双侧及背部软组织损伤,公安机关已依法立案,对视频中的父亲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区委区政府也安排了街道、妇联、教育等部门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和善后工作,案件正进一步调查处理中。
© 平安江津
该事件曝光后,网友们大多表示这对父母在视频中说的“要对孩子全方位管教到位”着实过了,孩子犯错要教育没错,但如此粗暴的棍棒相加,且不说是否有教育功效,对孩子身心造成严重伤害是肯定的。或许这对父母在得知消息后一时烦躁愤怒,一方面想安抚车主,以求尽快息事宁人、减少赔偿,另一方面也因“家丑外扬”而想在业主群内挽回一丝面子,于是选择来一出“苦肉计”。万没想到,这“苦肉计”非但“苦”了孩子,更“苦”了自己和家庭。
其实,这起事件背后的一些细节挺令人唏嘘的。俩娃“涂鸦”车身发生的时间在半夜,父亲是次日凌晨一点多才看到群里的消息,而根据警方通报,这位父亲29岁,从外省来重庆务工,由此联想,他的日常工作应该不轻松,且陪伴孩子的时间也应该不富裕,于是乎一旦发生了事情,“打”或许就成了这位父亲最先能想到的“最有效”解决方式,用“你看,我已经严厉惩罚教育了孩子”,试图浇灭对方的怒气,唤起对方的同情,让对方生出一种“都打成这样了,就算了吧”的泄愤感。最终,以孩子的遍体鳞伤、苦不堪言、自尊受损为代价来换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但这出“苦肉计”不值当啊!从法律意义上看,打孩子始终是不被允许的,无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都禁止任何形式的暴力。也因此,俩娃父亲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说不定还要承担一定的刑事处罚,对其家庭而言又多了一笔额外的负担,这显然是父亲始料未及的。相较下狠手打孩子、视频记录发群里道歉,如果换成父母带着孩子尝试去清除车身上的划痕,带着孩子上门给车主道歉,哪怕真的给车主造成了经济上的损失,主动提出赔偿,也都要比“苦肉计”的结果更“实惠些”。想得再严重些,俩娃将父母的行为看在眼中,将来为人处世也采用“棍棒相加”,那真是这出“苦肉计”最大的败笔了。
抛开钱财层面,发生这样的事,作为家长实在应该更关注孩子的感受。显然,俩娃父亲在得知消息后,并没有跟孩子进行深入沟通,也许只是简单直接地问了一句“是不是你们干的”,孩子承认,父亲开揍。至于孩子为何半夜了还跑出家门溜达,会不会遇到危险,对自己的行为怎么看、是否想过后果等,却似乎并没有被这双父母第一时间重视。也许有人会说,不是每对父母都接受过高等教育,学过教育学、心理学,懂得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来教育孩子,就比如这起事件中的父母主要精力都在维持生计上,他们没有采取“讲道理”等更为温柔有效的教育方法也情有可原。
确实,向每一个家庭科普正确的育儿之道任重道远。但每一对父母也必须要有主动学习的意识,至少要有基本的守法理念,不能动辄打骂过度,孩子一时犯错可以慢慢教,但打坏了身体对孩子造成了不可逆的生长影响,岂不得不偿失、后悔莫及?再退一步说,哪怕不上升到“懂得科学育儿方法”的高度,“陪伴教育”也应该成为每对父母的共识。所谓陪伴也并不高深,无非就是多观察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就是多面对面和孩子沟通,就是多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就是多主动尝试以孩子的视角思考问题并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和理解。当然,教育、妇联、社区等部门和机构也要多思考如何延伸触角,给那些意识到家庭教育重要却苦于难以获取指导资源的父母及时送上服务。
诚愿这起事件能令天下父母有所警醒,也诚愿全社会关爱未成年人的氛围再浓厚些,机制再完善些,服务渠道再便捷些,诚愿这样的“苦肉计”不再上演。
作者:陈蓓燕
推荐新闻
- 1
学生投诉信箱岂能形同虚设?
- 2
校园陪餐需时刻带着食安源头思维
- 3
靠学生“吸粉”?教师要清楚自己的“网界”
- 4
追“象牙塔里的星”别被带偏了节奏
- 5
北大“考古女孩”毕业即奔赴理想,“喜欢”自然前途无量
- 6
互联网时代,主流媒体如何赢得青年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