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象牙塔里的星”别被带偏了节奏
近日,网传“韦东奕为洞庭湖水灾捐款1600万元”,大量自媒体号发布相关信息,众多网友点赞,但也有人质疑这些消息是“碰瓷式营销”。7月8日,有媒体致电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工作人员表示未曾听说此事。韦东奕堂哥对网传消息回应称:“捐款是空穴来风,没有的事。”
网上关于韦东奕的消息或传言,几乎是“钟摆式”来来回回,形形色色的博主往往成为“韦神新动向”的消息源,各种自媒体推波助澜,随后大量媒体关注,动辄热搜级的现象性传播收获巨大流量。可以说,韦东奕是新闻淡季的“灵丹妙药”,一出现“韦神”的名字, 很多“沉睡”网友即被激活,兴高采烈地参与到各种讨论之中。
事实上,韦东奕的“传播现象”也反映出“公众和高校的距离”:一方面是“很关注”,此所谓“近”;同时也有认知不足,容易被带偏,此所谓“远”。
毫无疑问,韦东奕是那颗“象牙塔里的星”。这个因为在北京大学里被拍到“手拎两个馒头加一大瓶水”而为网友喜爱的“数学学者”,满足了公众对大学特别是北京大学这样的顶级学府一探究竟的愿望。“扫地僧式的青年学者”,满足了公众对“数学等高深学问”的脑补。然而,现在的走向是,韦东奕被塑造成了“网友心中应该是什么样的韦神”,而不再是其本人。
“韦东奕为洞庭湖水灾捐款1600万元”基本可被认定为谣言。网上还有一个传言“月球采样轨迹的计算和韦东奕有关”,基本也是无从考证。对于“韦神”的消息,网友似乎认为“正能量的就好,哪怕是假的”,可是,用造假方式追“象牙塔里的星”,既是对韦东奕本人的不尊重,也是在浪费可贵的公共信息资源。
追“象牙塔里的星”固然是好事,但也应该有正确的打开方式。首先是不制造虚假信息。互联网上有一些来自高校的热门人物,比如郑强教授、罗翔教授,他们的名字一出现即意味着大流量,但切不可炮制子虚乌有的“郑强说”“罗翔说”“韦神捐款”等来混淆视听。其次,高校是高阶知识文化的重要来源,但不可将其神话。韦东奕以在数学上的非凡天赋让普通人震惊,他的极简生活方式和对高深学问的专注值得学习,但不能搞“张冠李戴式的捧杀”。高校是求真务实的场所,不能让外界“一厢情愿的臆想及发酵”扰乱了高校研究人员的正常生活。
不管是追“象牙塔里的星”,还是以研学、新闻报道等方式关注了解高校,都是值得肯定的事,以“象牙塔里的星”为榜样,反映的是社会精神文化进步的一面。但是,公众要谨防被带偏了节奏,切不可以虚假或狂欢式臆想建构高校内涵图谱,塑造一个“无所不能的韦神”,满足了部分人的“精神需求”,却不符合科学求是的精神。
另外,公众想以自己能理解的方式或自己喜闻乐见的方式了解高校和高等教育,高校也要及时做好对接公众需求的科普式报道,回应社会关切,让高等教育多多走出象牙塔,满足人民群众“一探高校究竟”的朴素愿望。毕竟,高校老师是什么样,某高校哪个学科、哪个专业怎么样,不能仅靠张雪峰等博主“张口就来”。
推荐新闻
- 1
靠学生“吸粉”?教师要清楚自己的“网界”
- 2
追“象牙塔里的星”别被带偏了节奏
- 3
北大“考古女孩”毕业即奔赴理想,“喜欢”自然前途无量
- 4
互联网时代,主流媒体如何赢得青年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5
发现网络舆情有哪几个渠道?
清博舆论
- 6
大数据透视两会教育热点——2019年全国两会教育热点议题分析报告
中国教育报刊社·中教传媒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