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的蛋饼
小巷里的蛋饼
“那要切点哈格?”卖蛋饼的张公公总是操着一口亲切的吴语招呼着前来的每一位顾客,二十年如一日,张公公的小摊长年人满为患,从早上6点就有人准时等在小摊前到夜晚加班的顾客取走最后一份热腾腾的蛋饼,每一口都仿佛留在人们的回忆里,填满了饥饿的胃与渴望,滋养了空荡荡的心房……
鸡蛋饼是张公公家的特色,外带炸一些鸡柳,年糕或是香肠,冬天还卖萝卜丝饼。
我们一家都是张公公家的常客,更是鸡蛋饼的忠实粉丝。鸡蛋饼香味四溢,毫不夸张的说,我闭上眼睛都能顺着放学路准确无误的到达目的地。饼的颜色更是鲜艳,让人食欲大增,半透明的薄面皮上是白黄相间的鸡蛋,与锅接触部分有淡淡的焦黄色,口感有些外脆里嫩,最爱的是张公公家的秘制酱料,它不像市面上能见到的,稠稠的,棕色的甜酱我总是问张公公给我多放点,他每次都“咯咯”地笑着点点头,给我多舀几勺酱,鸡蛋饼里的配料我喜欢加一些小腊肠,一串鸡肉,葱花香菜都是免费加的,有一次我发现张公公会“细心”地给每一个小顾客把鸡肉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方便好入口,普通的蛋饼小摊充满了人情味。因为总是放了学后和小伙伴们约着去吃张公公家的鸡蛋饼,时间久了,他记得住每一个小孩的名字,有时小孩的爸爸妈妈来接小孩没看到,也会问张公公:“张公公,我家小孩来买蛋饼了吗?”“半个小时就来过了,和同学一起朝桥那边去了。”"没来,听同学说你孩子还在学校做值日呢!”开在小巷里的小摊,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上学路。你问世界上有没有永恒,大概只有那一方老味道和记忆中的人儿,伴着那一份割舍不断的乡情,一并封存在了人们的心底。
张公公的小摊与其说是信息交流站,我觉得更像是每个异乡人的心灵的寄居地,随着日子马不停蹄的走着,我们这拨人也像赶集似的长大,奔波在异国他乡,每次有人问什么时候回家聚一聚,大家好像都觉得理所当然是张公公的小摊,就像习惯了逢年过节要回家那样。每次大家约好见面地点,去的路上有忐忑,紧张,那个地方会不会变样了?张公公小摊的生意还好吗?他还能认出咱们吗?惊喜的是,老地方还是老样子,尽管周围的店陆陆续续关了又开,也多了很多充满现代气息的小吃店,但是张公公的小摊还是老样子,还是记忆中那个熟悉的老味道,老相识,我们一大拨人组团来吃张公公家的蛋饼,张公公远远抬头看见我们,手里还拿着一个正准备敲的鸡蛋,我们都笑了,张公公也“咯咯”地笑了起来,这种笑,不是收获金钱时的笑,而是一种别来无恙,会心一笑,是那种不用盼头你也一定会来的笑。
“孩子们,你们要切点哈格?”
“张公公,我要一个鸡蛋饼。”
“我也要鸡蛋饼,张公公,多点酱!”
“张公公,……”
长大后发觉张公公怎么总是一个人,一个人早早的出摊,等到夜幕降临,又在黑漆漆的小巷里突然消失不见,从清晨到夜晚,无论刮风下雨天晴阴天,张公公一直雷打不动地在那里,在那个记忆里的小巷口,成为了小镇上的美食地标,我有时候好奇为什么张公公永远在那里,也没有城管赶他,我实在憋不住了,我就问张公公:“我小学都快毕业了,您怎么永远在这里呢?”他说:“那个穿制服的孩子说,叫我好好在这里呆着,你要是走了,他这一辈和他父母这辈的童年就再也无法被唤醒了。”因为这些满满当当的记忆一并都包裹在甜甜的蛋饼里,是无法被一切东西给替代的。因为这是一个老人大半辈子的时光啊,都倾注在了蛋饼和孩子们的身上。
每个人拿到手的蛋饼里鸡肉还是都切成了小块,张公公把我们都看作了他长不大的孩子,他也就是我们的大家长,他好像有一种让我们都能回到小时候的魔力,在他的臂港下也成为了一个温暖的人,在自己存在的地方,成为一束光,照亮了世界的一角。
嘉善第二高级中学 高二(11)班 金依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