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教育研究爱好者
在中国,一定知道不少在贫困地区的支教者,他们大多都是热爱祖国的国人,但在广西板烈村的板烈小学出现了一名金发碧眼的外国人,他叫卢安克。
卢安克在这个只能坐拖拉机才能到的小村,是一名支教,负责教音乐,艺术和自然课程。他与孩子们亲密无间。上课,他并不止步于上课的讲道理,而总会夹杂自己的私货。他会给孩子们讲自己编的故事《和平剑》,每讲完一段就会让孩子们自己去用自己的形式表现出来。不仅如此,他也不拘泥于课堂,相反更沉迷于实践。他曾告诉过:“我已经上瘾了实践的生活,就不愿意离开。”他向政府报修桥的项目,并想让桥保留过河时的一种凉快的感受,就跟孩子们一起设计桥的材料、模型。他知道:“如果我给学生的只是一些结果,他们永远也找不到新的、别人还没找到的东西。我的学生,只有找到自己的、新的思考方式,她们的生活才能改变。”
在这一次设计的铺垫后,卢安克又启发孩子们去设计修路。这一次,孩子们接受的很快,计算出了各个数据,全村人最终完成了一条宽0.6m,长300m的小路。
在放假时,卢安克从一家走到一家,几乎每天都与不同的孩子生活在一起。这些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卢安克便代替了他们的父亲,成为他们新的归属。他帮孩子们干农活,带着孩子们在泥泞里骑自行车,在大水池里嬉水。在孩子生病时,卢安克则背着他,走山路去看病,再背着他走山路回来。而孩子们也毫不羞涩,几个男孩躺在卢安克身边,争相兴奋地喊着:“卢爸爸。卢爸爸”“我有爸爸了”。
这名深受村民和孩子喜爱的年轻人,却从未要过工资,只要求管伙食。一切经济来源就只是翻译的稿费和家人的每年400欧元的帮助。一件大码篮球衣,一双早已开裂的运动鞋,还有他瘦黄的面孔,便是他的印象。卢安克曾告诉过记者:“其实,我不是一个专业的教师,我仅仅时一名教育研究爱好者。”甚至当他被提名为200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时,他立马写了信给委员会,让他们别选他。他不想感动中国,而是中国感动了他。
也许就是因为他的出现,板烈村的问题儿童逐渐懂得在困难中坚持,懂得忍受,明白在这片小小的山坳外有更加广阔的世界。这些原本是他想隐藏的,但却逐渐成为舆论的焦点,这也导致他受到各种毫无根据的阴谋论,包括恋童癖和间谍,甚至有人直接下到板烈村,打扰他和村民。之后实在迫于舆论的压力,卢安克关闭了博客。
一名来自德国的国际友人,将自己最好的青春年华洒在了中国的山村。他,对得起中国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