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再现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题记
城市黎明的灯火,总有光环在陨落,但总有一些灯火不息不灭,照耀着大地。犹如青松,经历了风霜雨雪,铸就了坚忍不拔,始终头顶“公”字。
毛乌素沙漠是中国四大沙漠之一,被称为“人造沙漠”。“飞沙走石家无粮,人老几辈住坯房。房屋埋压人移走,看见黄沙就摇头”成为当地广为流传的顺口溜。沙漠是让人恐惧的存在:当沙漠风来临之际,黄沙漫天,遮盖视线。沙丘翻滚,那一抹脆弱的绿洲瑟瑟发抖,担心被淹没。为了响应党组织的安排,“女子治沙连”成立了,“誓叫沙海变绿洲”成了她们的口号。1974年,54名18岁的女子民兵,人手一把铁锹扛上肩头,向毛乌素沙漠出发。
席永翠,女子治沙连的一代成员,因为治沙的条件艰苦,有规定结婚后必须离队。为此,她三次推迟了婚期,8年时间都献给了治沙连。她的侄孙女席彩娥受到感染,也主动提出加入队伍,一干就是10年。
18,多么美好的数字,它代表独立,代表闯荡,代表信念。她们活出了豆蔻年华真正的样子,与在父母背后安享玩乐的自己作别,向前闯荡。她们 就是传奇!
1985年,另一批力量加入她们——牛玉琴张加旺一家。一年后已经有7000亩地见到了绿,这是个可喜可贺的开始。但天妒英才,1986年秋天,张家旺出现骨质增生,但得不到及实地治疗,一直的沙漠里治沙,逐渐转变为癌症。后来的两年里,他住了9次院,进行7次手术,最终以左小腿截肢结束。此后,还坚持治沙,家里人不让他去,让小儿子陪他,他就哄骗小儿子一起偷偷的去,在家人出发后,他拄着拐杖,悄悄前去。上沙漠的时候,他把拐杖给小儿子,自己爬上去,下沙漠的时候,拐杖往下一丢,人一躺就滚下去。赶在家人收工之前回到家里,将身上的沙子洗干净,并叮嘱小儿子:我们一直在家,没有出去,不要告诉妈妈,也别告诉哥哥。1988年,张家旺去世了,在去世的前两个月,他还拄着拐杖到村里面,和人家讨要米糠,最后在他人百般询问下,说出了实话,因为家中的所有粮食,都用在了植树上面,现如今只能用米糠充饥。
丈夫去世后,牛玉琴非常伤心,但她并没有放弃,而是化悲愤为力量,坚持植树治沙。“就是憋死骡子累死马,也要让万荒山绿起来”,依靠着这样的信念下定决心要治理黄沙,完成丈夫的遗志。但现实是残酷的,没了顶梁柱,全家的生活重担挑在了她一个人肩上,黄沙的治理也主要靠她一个人。买树苗,给丈夫治病,欠了很多钱。家中最值钱的做饭的锅也被要账的人拿走了。就在这种条件下,牛玉琴仍然不愿意卖树。家中孩子询问为什么要这样做?她说,这是父亲和她的选择,她相信父亲所做的事情是正确的,她必须坚持下去。为了养家,她带着大儿子到村子里面去给人打工,一天一元钱,晚上帮村子里面的人做鞋,两天晚上做一双,一双两块钱,编柳筐做了很多事情,用几年时间,将要帐最刁难的人的钱还上了。
就这样,一年又一年。万亩黄沙终于变成了绿洲,那心中的信念也完成了。他们是传奇!
丘吉尔说过,我没有别的东西奉献,我有辛劳,泪水呵血汗。这样紧听党组织的安排,守望相助,在治理黄沙之时百折不挠,为广大人民谋求幸福的绿富同心,不值得我们学习吗?时代精神是一个时代的人们在文明创建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优秀品格,治沙精神不应当属其中吗?
默默无闻是个勇敢的决定,也许很累一身狼狈,也许卑微一生无为,也许永远成为不了光辉。但还要继续追,毕竟谁的光荣不是伴着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