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地传奇
说到沙地,就不得不提起震惊全国的围垦工程。二十世纪,钱塘江潮灾海患频发,萧山位于河口,不羁的江潮对沿岸居民的生存造成了极大威胁。为了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六七十年代,萧山人民响应政府号召,开启了浩浩荡荡的围垦工程。我的祖父就是其中之一。
我的祖父是党湾人,靠种地和卖霉干菜、萝卜干为生,虽然起早贪黑,勤勤恳恳,但在钱塘江水患的威胁下只能勉强生活。六十年代末,我的祖父刚结婚,便成为浩浩荡荡的围垦大军的一员,带着祖母一起前往钱塘江边治江、促淤、围涂,为脚下的这片滩涂谋未来。
祖母告诉我,当时每月要去一两次围垦,近的围垦离家十来里,走路过去,远的有二十来里,划船从水路过去,都要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人们从各地开赴钱塘江边,分工明确,互帮互助。祖母负责在船上把河底的泥沙、小石子用水桶挑起来,祖父负责把小石子挑到堤坝,那里有人负责修筑堤坝。夏季烈日炎炎下,祖父汗流浃背,赤裸的上身泛着油光,沙石的重量压弯了竹扁担,却压不弯他的脊梁;冬季气温比内地低2~3℃,北风呼啸,人们赤脚踏冰,长出冻疮却操劳不辍。有时去围垦一天,有时一连几天不回家,夜晚在泥泞潮湿的盐碱地上安营扎寨。当时他们只能搭草棚、睡泥地,吃咸菜萝卜干、喝咸水。在一片土地被坝围起来后,就成了“围垦”。靠着锄头土箕,肩挑手挖,这段艰苦奋斗的时光就是围垦的峥嵘岁月。工程共围滩涂50多万亩,约占萧山总面积的四分之一。这一壮举被联合国粮农组织称为"人类造地史上的奇迹"。
沿江人民因"坍江" 决堤而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灾难得以消解,萧山人多地少的突出矛盾得到缓解,围垦地区有了发展基石。恰逢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人们保持着不怕苦不怕累的围垦精神,萧山迎来高速发展阶段。我的祖父没能成为扶摇直上的鲲鹏,依然干着老实本分的农活,脚踏实地地做基层工作。后来他孤身做撑船的工作,常年漂流四方。他没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但作为抵抗大潮的大堤上微不足道的一粒泥土,同样值得尊敬。
依靠着沙地人的勤劳节俭,家中生活逐渐富足,祖父也不用再漂流,但他还是保持原来的生活作风,邻里有困难是热情帮助,生活简朴。祖父的一生十分平凡,但无数像他一样平凡的沙地人,依靠着沙地精神,依靠着顽强的毅力,创造了造地史上的奇迹,创造了平地起高楼的传奇。沙地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创造了沉甸甸的沙地文化。围垦精神成为“勇立潮头,奔竞不息”的萧山精神的精粹。
时代造就英雄,伟大出自平凡。“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先辈的的功绩应被我们铭记,围垦精神应代代相承。我的祖父,你就是传奇。
邱宇煊
浙江省萧山中学
2319班
指导老师:张国煜
2021年8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