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组+2】我看《论语》 茅陈莎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不知何时起,经常会听到身边小弟弟、小妹妹也会吟诵《论语》。再看周边各种“国学”班遍地开花,其中《论语》是必读书目。我亦听说,一些高中,更是把《论语》当做教本来开课。可见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渴求和敬慕。
而对于学业繁重,分数至高无上的初中生来说,若能静心一隅,诵读诗书,很是一种奢侈。且古诗文接触并不多的我,若要读原著,还是有一定难度。于是我在网上找了前几年火热的“百家讲坛”中“于丹讲《论语》”,确实比看书来得轻松、省时。一下子我被于丹老师吸引了,她既能引经据典,又能把深奥的文字转化成通俗易懂的白话。一时间我仿佛也变得“博古通今”,不禁沾沾自喜。
直到语文课上,老师给我们讲到:《论语》乃是儒家文化的经典,不可随意被稀释,更不可随意被篡改……我才猛然发现,随着社会传统文化热潮涌起,“论语热”现象的背后存在商业化、庸俗化、娱乐化倾向,存在着误读、随意解读。如有些地方高校办“论语班”,把学员锁定为一些企业老总,动辄一天花费在千元左右。再如电视媒体运用现代传媒,造出了一些学术明星,这些学术明星被冠以大师的称号,颇有选秀的味道,注入了娱乐化的因素,“论语热”成了他们攫取名利的手段。如此种种,都值得我们去反思。
面对如此现状,作为学生的我们更不应该随波逐流,亵渎经典。我认为,文化热潮迭起是个好现象,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有力体现,更是广大学者对捍卫民族文化的努力。我们应借此良机,在幼儿、小学阶段开始诵读经典,同时可以让家长有意识地给准备一些相关故事,有助于帮助理解。进入中学阶段,我们了解并学习孔子,不要把他看作一个高高在上的圣人,我们可以把他看作一个慈眉善目的老爷爷,一个先哲贤人,一个有思想的思考者。《论语》所给与人类的利益,确如子贡所言,像“日月”一样,不求任何回报,源源不断、一刻不停给予光明和能量。《论语》虽被历朝历代奉为中国人之“圣经”,名列“四书五经”之首,但其语言却非常浅显直率,精炼简约,全无想象中的高深莫测和晦涩难懂。我们完全可以借助工具书,自己读经典,慢慢汲取其中真意,而不要被一些快餐化的东西所扰乱。,进入大学、步入社会更是要谨慎为之,不能盲目随从。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早已告诉我们如何选择,我们怎能择“不善”而从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论语》亦在告诉我们一种诚实的学习态度,我们怎好曲解先人的初衷,而随意补白呢?“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论语》处处在彰显先哲们的智慧,我们怎敢好高骛远,忘却最质朴的真意呢?
湖州市吴兴区东林镇青山学校801班 茅陈莎 指导老师:沈哲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