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组+1 且待夜深明月去 卢婷
清秋浪漫,纯洁;深秋肃杀、飘渺。丹桂飘香,金菊泛黄,红枫如火,无一不冲撞着人的感官,去追忆那些如痴如醉的逝去情怀。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意味着秋意日益浓厚,意味着明月由缺到盈,也意味着亲人的团聚。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意。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香、舞龙等特殊风俗。
记得母亲曾与我说过,俗话说大人盼插田,小孩盼过年,其实幼时的她对中秋也是同样的热情。一轮皓月高悬于如洗的万里碧空下,在家里摆一张方桌,兄弟姊妹几个围坐一起,摆上父母买来的月饼与花生,再沏上淡淡一壶茶。大人们饮茶吃花生,谈论着我们的前景。而他们坐一小会儿,就呼朋引伴的嬉戏在房前屋后,游弋在一泓如水的淡淡清辉之下,欢笑声,跑步声相互交织……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一个传说,一段故事,经过人们千百年的传颂,内容不断的丰富,已经在潜移默化中融入到了中华民族每个人的血液之中。每个中秋节的晚上与家人一起谈论关于中秋节的话题,讲述中秋节的故事,赏月吃月饼,感到其乐融融,每到此时就有一种幸福感从内心深处慢慢升腾,成为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
唐代诗人张若虚在其《春江花月夜》中吟道:“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人之代谢无穷,月之圆缺有序,这都是人类无能为力无法违背得了的事情。但看到那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在月圆月缺的变幻中瞬间消失湮没,又怎样能不勾起世人的喟叹,怎样能不教人眷恋呢。“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正是道出了人们心底的祈盼。我在想,皓月当空,如此良辰美景,怎不叫人动容。
又见明月,又到中秋,好想化成一轮明月,惬意地品尝无忧无虑的追忆和向往,轻轻地洒一缕月光,如流水,绵绵潺潺,无论照到哪里,割舍不掉的永远是家乡的味道,是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
中华五千年的灿烂都是这天的月亮照过的,我们看着这个以前照过古人的月亮,看着我们中华民族以前的辉煌,我们沾沾自喜,引以为民族的骄傲……
作者姓名:卢婷
学校:浙江省开化中学
高二(10)班
指导老师:徐芝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