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组+1 丝丝药香 张怡琴
丝丝药香
一 、
一位女人坐在一个半高的炉子旁,拿着把扇子,轻轻地扇着烧得火红的炉子,炉子内飘出一股,淡淡的略带苦味而又甘冽的气味。一个小女孩,撅着嘴巴,坐在高高大大的板凳上,荡着小腿儿,不高兴的看着,不知是看着母亲,还是看着那药炉子。药煎好了。小女孩儿眼里噙着泪水,看着面前一碗黑乎乎,闻着很苦很苦的东西,然后抬起头,望着母亲,小嘴动了动:“妈妈......”“囡囡乖,把药喝了,你的病就好了,再也不会痛痛了,乖。”女人摸了摸女孩的头说。“真的吗?可是囡囡已经喝了好多这个了呀,为什么病病还没好?而且这个好难喝,好苦啊。”小女孩眼中的泪水似乎又多了些,马上就要掉下来似的。“囡囡乖,这药啊,虽然苦,虽然见效慢,但是啊,它可以慢慢调养你的身体。你刚生下来的时候身子就虚,现在也体弱,我真不敢给你吃那些颗颗粒粒的药,老话都说‘是药三分毒’,我真怕给你吃出什么毛病;可是啊,这中药,就不一样了,都是长山上、地里,纯天然的,天天晒着太阳,性子也温和,不会对身体有太大刺激,才敢给你喝……”女人耐心地和女儿讲着,看着女儿眼里噙着泪水,一脸懵懂的样子,笑了笑,也没在说话。独留下小女孩,一个人撅着嘴巴,噙着泪水,小声的抱怨着 。
二、
“柴胡、葛根、黄连各九克,白芷、芍药各三克……”一位二十来岁的女子,站在柜台前,正在给里面抓药的阿姨报着药名,“……桔梗、羌活、甘草各六克,好了,就这样。”抓药阿姨抓好药,拿出几张棕色的纸,边包药边说:“小姑娘又来了呀,这药方我都会背了呀,是治头疼的吧?”“是啊,我妈有些偏头疼,我来给她抓些药。”年轻女子回答道。“抓药?你是学医的?”“呵呵,当然……不是了,不过,我估计比学医的还要懂这些花花草草呢。”说着抓药阿姨已经把药包好了,年轻女子拎着,付了钱就离开了,带着一室中药的苦涩味。
三、
母亲老了。与父亲两人住在乡下的老房子里,没事母亲就喜欢在院里种种草药,松松土,晒晒草药,整日与草木为伴,沉浸在无边无际的药香之中,也乐得轻松自在。
“妈――”突如其来的声音打破了清晨院子的静寂,一名拎着棕色药包的女子,缓缓走进院子,嗅着这草药独有的气味儿,皱了皱眉头,“妈,这味儿……唉!”“囡囡,药抓回来了吗?”母亲蹲在她的草药地上,转过头,温和地问道。“是啊,这次我去给您煎药。”说着女子就走进屋内。“诶――你知道怎么煎,用什么锅煎?”母亲一脸怀疑。“妈,您给我煎了大半辈子的中药,我还不知道――煎药啊要用砂锅最好了。”母亲笑了笑便没在说话了。
一股苦涩而又甘冽的气味从屋里飘出,这是母亲最喜欢的气味。女子坐在小板凳上拿着小扇蒲轻轻地扇着半高的炉子,炉子被火烧的通红。好似整个世界都安静下来了,唯独一个人一个炉而已。飘出的气味也渐渐模糊,与记忆里的气味渐渐融合。
药煎好了。母亲捧着一碗冒着热气的黑乎乎的汤药,轻轻吹了吹,再闻了闻,发出一声感叹般的叹息:“这中药的味啊,比不上那些香气扑人的鲜花,那些浮于表面的香味;可是,对于中药来说,它们的气味,就好像是灵魂里都带着香气的,只是需要静下心来,一点、一点的去闻,一点、一点的去了解啊。”说着,母亲轻轻啜了一小口。“真是不能理解,妈,你怎么这么喜欢中药呢。您都喝了这么久的中药了,也没见您好。我带你去看西医,开点药,吃一下就好了,哪用这么烦,隔三差五的去抓药!”年轻女子抱怨道。母亲听了,放下手中的药,轻轻拍了下年轻女子的头,说:“你们这些年轻人啊,就是浮躁,做事就是喜欢走捷径。这西药固然好,固然见效快,但是啊,治标不治本,你这两天吃吃好了,没准儿过两天病又犯了呢。但是中药呢,虽然效果慢了些,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但是胜在治根,而且性子温和,不刺激,也适合慢慢调养身体。妈啊,没多大野心,想叫你做个多么成功的人,妈只希望,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你做事啊,能够静下心慢慢来,不要急功近利,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就像这中药一样,温和,不急躁……”
四、
已然过了那么多年,可是当年母亲那一席话仿佛依旧在耳边,那么清晰,那么明了。
这些年来,谨记母亲“中药中和”教诲,温和待人,协调处事。
“中和”二字最早见于《礼记·中庸》。《中庸》开篇第一章:“喜怒哀乐之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致中和",则无事不达于和谐的境界。中和,用于药理之中,则为调和、和谐、均衡统一;用于人伦之中,则为协调,温和,恰到好处。
"和"为天下共行的大道。也许这就是中药的本质吧。
五、
“竹叶六克,石膏五十克,半夏九克,麦门冬二十克……”
张怡琴
开化中学 高二十班
指导老师:徐芝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