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成见
《论语》成见
七年级(1)班 董珈言
《论语》是中华上下五千年以来难有的经典。有人从中读出了士不能不够任毅,任重而道远的凌云壮志;有人从中读出了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求学之心;有人从中看到了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的时光流逝。捧起这本蕴含着无数生命哲理的经典《论语》,心头的浮躁也一点点被洗去了。
可现代社会的繁杂,“快餐文化”的普遍流行之时,读全本《论语》的人渐渐少了,人们喜欢上了那些改编版的电影,而真正的孔孟,老庄好像变得不再重要了,圣贤的经典与我们也越来越远。这纷繁世界中的我们,更多地,甚至只限于用来做文言文的习题,那些高贵的思想更是不为人所知。
那些改编版的电影真的对人理解原著有用吗?好处必定是有的,但有用却不然。为什么呢?因为电影必跟原著有一定的距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感情,演绎的东西也大相径庭,甚至有些根本不尊重原著,这难道不是对原著的一种侵犯吗?
孔子曾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在风和日暖的季节,其他树木和松柏没有任何区别,郁郁葱葱,一身碧绿。到了那大雪纷飞,严寒时节,其他树木的叶子纷纷凋零,唯松柏经得风雪之考验,历劫不凋,一身傲骨之气!想必人生也不过如此。可这些影视剧中会有吗?想来必定会得到一个否定答案, 那么看这些又有什么用呢?
就像这些年来《孔子》这部影视剧,不断地被人改版,编定,剧中孔夫子的形象也不断变化。坚定的孔夫子,直道而行的孔夫子,众弟子之师的孔夫子在2010年版的《孔子》中则完全变了原来的样子。在这部剧中他变得狞厉,心机多端,成了一个黑社会老大。中国艺术之精神气质又何在?这部剧中一味追求场面。如孔子指挥屠杀公山狃叛军的大场面,它,尊重历史了吗?没有悔辱历史就不错了吧?
那又有人说了,为什么不能听评书呢?原因还是那几个。第一,评书家大多都是非常有个人情感的,评论事物时常常夹着个人感情——不真切。就像评论刘备那样,有人说他正直无比,有人说他用心也很深厚,到底该听哪种呢?不知道。于是只能自己读上千遍万遍,自己去意会。而《论语》也不过如此。
孔子认为,君子务不必然治国天下,人生的追求,仍然是要归结到内心的平静,要能够体会到平凡生活的幸福,而这些,都归结于心境。因为心境的高雅,他才冒死传教,他想告诉人们:平凡才能做更好的自己,这便是天命啊!可惜,那些讲“诸子百家”的人往往忽略了这一点,那讲了再多的其它东西又有什么用处呢?
说实在话,我并不反对去看一些评书和有关《论语》的影视剧,可是却少了一份历史之感。《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它反应的不仅仅是古人的德行情操、品性修养,它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醒与闲暇,多了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
读《论语》我们不能享受“快餐”,而应该用心去体会,用心灵来与几千年前的文学进行一场心灵的沟通,这,才是最好的理,最好的《论语》,最好的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