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组(以“龙”为题)民以食为天(袁嘉仪)
民以食为天
每每站上体重秤,看着那不断突破的数字,我的内心都会变得拔凉拔凉的。可一旦回到餐桌上,看到那满桌的大鱼大肉,减肥的心思又一股脑儿吞回了肚子里,内心的那只“饕餮”又一次开始蠢蠢欲动了。
不得不说,“中餐”这个词语出现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令人叹为观止的。也许你们对于西餐情有独钟,可当我品尝过英国油腻的炸鱼薯条,印度千篇一律的咖喱饭,日本韩国味道怪异的味增汤与泡菜……我不得不自认为,也许中国人做的西餐比这些真正的西餐还“正宗”。
中国人都是“龙的传人”,中餐自然便是“龙餐”。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岂是一朝一夕能体会到的,更何况这一篇短小精悍的文章。所以,我就来讲讲我眼中的饮食“龙文化”。
中餐讲究“色、香、味”俱全,根据地域特色,我们将其主要分为四大菜系—鲁菜、川菜、粤菜和淮扬菜,各有各的一番“韵”味。鲁菜的“正”,川菜的“辣”,粤菜的“精”,淮扬菜的“鲜”,正是这些独特的风味,才使得它们能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的足迹。而中国的饮食文化指的可不仅是这四大菜系,还有那浙菜、闽菜、徽菜等等“小家子气”的地方风味。每一个菜系都有几个分支,每一个分支又有成百上千道菜,每一份菜背后又蕴含了多少个故事……这么多资料我们可能一辈子都掌握不了,那么多菜,我们可能一辈子都尝不完。
不过,在中国饮食的满汉全席上,有一道菜是最“包罗万象”的。
这还要从清代的道光年间讲起。
当时重庆乃水路要道,一些苦力干脆用一口分了格的铁盆放在炉子上,盆内沸腾着一种又麻又辣又咸又香的卤汁,再跑到杀牛场捡一些被丢弃的牛内脏放到盆子里滚一滚,即烫即食。于是,四川火锅就诞生了。
我去过四川,游览了许多景点,可到最后回程的时候,脑子里也只剩下沸腾的火锅。
正宗的四川火锅,吃过一遍,定能叫人终身难忘。它的锅底十分重要,必须得用最上乘的配料来熬制。“麻、辣、鲜、香”,一味都不能缺,吃完后,从头发丝辣到脚趾尖,辣出一身汗,却也舒畅多了。
四川火锅的调味料一直以“简”为宗旨。一罐油,一把香菜,一叠蒜蓉,再来一点儿蚝油,没有过多的修饰,就稍稍提一下鲜味,却更能品味出菜品的原汁原味。因此,火锅的食材必须要保证新鲜,而每种食材在锅中涮的时间也大相径庭,时间太长了太老,太短了又没熟,想要做到入口即化,自然,是需要严格的把控。
这也正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大特点——包容与和谐。从原料、汤料的采用到烹调技法的配合,同中求异,异中求和,使荤与素、生与熟、麻辣与鲜香,嫩脆与绵烂,清香与浓醇等巧妙的结合咋了一起。
而中国人就如同着沸腾的火锅一般,热情好客,团结乐观,而我们对于“吃”的追求也从未停止过,一直在沸腾中迸发出新的火花。
杭州外国语学校 初一(五)班 袁嘉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