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组 1】龙,腾飞在空|赵若妤
“龙”是中华名族世世代代所崇拜的图腾。在古代,中国人就把“龙”看成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的神奇之物。数千年来,炎黄子孙都把自己称作“龙的传人”。“龙文化”上下八千年,渊源而流长,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符号。
汉代学者王充指出,龙的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颈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龙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降雨;龙还能显能藏、能巨能细、能长能短。春分时飞上天,秋风时浅于渊。
由于自然界的山水在形态上变化多端,与传说中的龙相似。所以古人将山和水都比作龙,把山脉直呼作“龙脉”,把曲折的流水呼作“水龙”。中国也有很多以“龙”命名的地区。如黑龙江、龙口、龙门、九龙坡······
每逢喜庆节日,人们都会舞龙。舞龙俗称玩龙灯,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活动。舞龙运动是指舞龙者在龙珠的引导下,手持龙具,随鼓乐伴奏,通过人体的运动和姿势的变化完成龙的游戏。穿、腾、悦、翻、滚、戏、缠,组图造型等动作和套路,充分展示龙的精、气、神、韵等内容的一项传统体育项目。
而真正的舞龙我只在电视里看到过。有的龙披着一身金黄的铠甲,长而卷曲的胡须翘到的眼睛前面,一张嘴张的老大,仿佛要把你吞了似的;有的龙有一身碧绿的鳞片,熠熠发光,两只眼珠的仿佛要凸出来似的瞪着你,嘴角微微上扬,吐着舌头,透露着无法言喻的威严······不论那一条龙,它们的下面都会有身穿黄色衣服的人支撑着。一条条长龙在广大的场地里蜿蜒盘旋,似乎被赋予了生命般。一会儿停下,一会儿龙头立起,一会儿摇头摆尾,一会儿上下盘旋,最后像挣脱了束缚般直冲云霄。空中一个个新奇的动作再配上斗志昂扬的背景音乐,让人眼花缭乱又心生敬佩之意。
舞龙是我国各族人民最喜爱且最具有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蕴含着浓浓的“龙文化”。有些节日也是如此。
每年农历的二月初二是“抬龙头”。它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民间有个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自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其实在农历二月以后,降水量逐渐增多本就是华北季风气候的特点。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抬龙头这天,各地都有一个共同的习俗“剃龙头”,还有“吃龙须面”、“炒糖豆”等。不同的地区习俗也有些不同。但都包含着深厚的“龙文化”。
“龙文化”越来越渗入我们的生活,作为龙的传人,应该传承“龙文化”。我们的中国龙还在不断腾飞!
赵若妤;
沈家门第一初级中学;
七年级二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