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组2号题 跟风不如跟心 向慧慧
柴静说:采访是一种抵达。通过与被采访者的交谈,我们可以小心地进入到他的内心,抵达心灵。这是一种心灵的抵达。
我认为对经典国学作品的阅读也是一种抵达。通过对国学作品的阅读,我们可以和古圣先贤对话,可以在经典的世界里遨游,进行精神交流。这是一种精神的抵达。
近几年来,许多研究中国传统文学的学者,都呼吁、提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倡导重温国学。于是全社会以不同方式进行了文化的宣传,激起了大家对重温中国传统文化的激情。从“百家讲坛”上走出了于丹、易中天等一批学着,他们解读经典,掀起全社会的国学热。
面对这股高热度国学热,人们有褒有贬,说法不一。有人盲目跟风,也有人激烈批判。对此,我不跟风也不批判。我认为,国学热只是一个新的学习环境,但它并不能让我们速成。我认为跟风不如跟心。而对于国学学习的态度,我们应该首先要遵从自我的内心体验,同时也可以与他人的解读兼收并蓄,日渐积累,这才是一种正确的走进国学经典的途径。
首先,跟风是偏离了自我。盲目跟风,人云亦云,自我在哪里呢?阅读经典是一种精神的融入,与自我的经历体验密不可分。读者不同,赏析角度也会不同;即使是一个人的不同阶段的经历不同也会也不同的阅读感悟。
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是说的这个意思。我曾看过毕淑敏写个自己对《人鱼公主》这部经典的常读常新的感受:大约 8 岁的时候,每一次读到人鱼公主的故事,读完后泪流满面,抽噎得不能自已。觉得那么可爱和美丽的公主,居然变成了大海上的水泡,真是倒霉极了。大约 18 岁的时候,是情窦初开,又一次比较认真地读了人鱼公主,就读出了爱情。到了 28 岁的时候,已经做了妈妈,这时来读人鱼公主,竟深深地关切起人鱼公主的家人来了。到了38 岁的时候,读人鱼公主的时候,不由自主地探讨起安徒生的写作技巧来了。到 48 岁,又读人鱼公主,她又有了一番新的感悟。
当然,我们阅读国学经典时也是如此。在我们不同的年龄阶段,阅读体验肯定会很不相同。遵从内心才是自我宝贵的体验。古罗马小塞涅卡说:有些人活着没有任何目标,他们在世界行走就像河中的一棵小草,他们不是行走,而是随波逐流。”那种阅读方式是可怜的。
其次,跟心不只是执著于自我,还应该兼收并蓄。
我们不盲目跟风,但我们需要有开放的心态与他人交流,海纳百川,增进见识。
《学记》中有这样一句千古名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意思是说,如果学习中缺乏学友之间的交流切磋,就必然会导致知识狭隘,见识短浅。古今中外许多善于读书治学并且成大器者,大多十分重视结交学友,并在讨论与交流中获益匪浅。宋朝大文学家范仲淹在写作过程中,经常请同时代的许多名士同床共读,油灯的烟把蚊帐顶熏得漆黑。我们在阅读国学经典的过程中,如果在自己能阅读思考的前提下同时也能听听他人的阅读心得,听听国学大咖们的独到解读,那也是一种自我阅读的补充和促进,当遇到有不同见解的地方,可以有思想碰撞,还会激发新的智慧火花。《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也是我们熟悉的。但是在百家讲坛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之大江东去中,使我产生了新的思考。易中天教授结合苏轼,钱锺书、钱穆等人对三国的描述,以及陈寿的《三国志》对我们提出了新的东西。使得我们对三国既熟悉又陌生。这是阅读过程中的包容心态,是一种兼收并蓄的态度。
第三跟心还要持之以恒,日渐积累。建造一间属于自己的精神小屋,并不断将它加固,扩展。
我读过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很赞同她的说法,她说,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给自己的精神建三间小屋。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和恨。 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
这第三间小屋就是要安放我们自身的心灵,时时记住自己的内心,要为自己代言。我们不要把自己的头脑,变成他人思想汽车驰骋的高速公路,却不给自己的思维留下空间。我们说出的话,就应该是说出自己的心声。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即使是一对双胞胎。“每个人都有他隐藏的精华,和别人的精华不同,它使人具有自己的气味。”这是法国思想家罗曼·罗兰说过的。所以,我们要尊重自己的阅读经历,珍爱并时时储备自己的国学底蕴,让自己的这第三间小屋日渐丰富坚固。我们的这间精神小屋应该坚固而充实,安稳而美好。成为自己的精神世界的支柱,风雨不倒,遮风挡雨。
对于国学热,我们应该首先要遵从自我的内心体验,兼收并蓄,日渐积累。始终坚持跟着心,向前走,绝不盲目跟风,失去自我。
愿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要做社会的跟风者,愿我们都成为自己的造风者。
湖州市吴兴区城南实验学校902向慧慧 指导老师吕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