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组第1题]龙的传人(姜欣阳)
龙,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它“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是华夏民族的祖先以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的具有神奇能力的图腾。自黄河流域孕育出伟大的中华文明后,炎黄子孙就开始把龙这种神奇的动物作为自己的图腾,因而中华民族也把自己称为“龙的传人”。
龙的形象在古书中不乏记载。《说文解字》载:“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龙是矫健的、机灵和勇猛的,它能缩小如蚕蛹,伸展能遮天;它能腾云驾雾,呼风唤雨,翻搅四海云雨,根本不费吹灰之力。
从距今约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开始,中国人就把龙的形象具象化并融入到艺术当中。在这以后的夏商周时期,龙的形象更是愈发生动传神。人们把龙刻在饰品上、建筑上、用具上,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龙图腾的存在。到距今两千多年的秦汉时期,也就是中央集权封建社会开始的时期,龙更是被定型为帝王的化身,皇室专利。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出生曰“真龙天降”,驾崩称“龙御上宾”;所居者龙庭,卧者龙床,座者龙椅,穿者龙袍。这一制度,一直被延续了近两千年,龙文化更是绵延不断,延续至今。在今天科技高速发展的我们身边,依然能清晰看到龙文化的影子。
每逢佳节,各地都有舞龙的习俗,农民以舞龙的方式向龙神祈祷,祈求平安与丰收;二月二龙抬头,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据《易经》中的说法,这一天之前,虽然已属春天,但还蛰伏着,称之为“潜龙在渊”。这一天之后,阳气上升,春意隐约可见,故曰“见龙在田”。顾名思义,龙出现了,一切都开始崭露头角。起初为“龙头节”,敬龙祈雨,让老天保佑丰收;端午节赛龙舟,赛龙舟是民间广为流传的一项运动。端午节这天,各地都会组织自己本地的龙舟队来参加比赛。龙舟根据龙的形象来设计,一般八人为一队,一人在龙头处擂鼓,领喊号子,七人跟着节奏划龙舟。相传是因为楚国大夫屈原投江后,楚国人民不舍贤臣屈原就此离去,却又捞不上屈原的尸体,就在每年的五月初五也就是端午节这天,在江上划着龙舟,往江里扔粽子,目的是让江中的小鱼、小虾不要去吃屈原的尸体而来吃粽子。
龙,是我们中华文化的象征,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将它传承下去。
作者:姜欣阳
学校:衢州市开化县崇化中学
年级:八年级
班级: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