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组—第一题】蓬莱何去,云深有路(周瑞琪)
蓬莱何去,云深有路
嘉兴市秀州中学高三(3)班 周瑞琪 指导老师:李海宁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的这首《寻隐者不遇》,时常会让我神往,一个人在空空荡荡的山腰处,说是去找隐者,但找不找得到,于我关系不大,我只是在找,在找一个答案,去解决一个谜,一个我不知道谜面的谜。带着好心情,在云深之处找一条路,走走停停间,偶尔捡到一两个名为“答案”的果实。
蓬莱无路,但云深有路。
我一直认为,不只是中华民族,全世界都是在发现谜语、解决谜语间成长的。但是,纵观时间的长河,似乎,中国人对于解决谜语有着超乎常人的欲望,西方在耶稣出现之后,大家都以为世界之谜已被破解,只要遵循他就好,印度在释迦牟尼出现后亦如此,日本也只是在看到唐朝发展得好,才去学习。学习固然重要,但是,那自我破谜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观此,中国人从孔子、老子,乃至上古的伏羲、神农、黄帝,都是伟大的破谜者。
我中华能屹立世界千万年,靠的就是一代代薪火相传的破谜者。
中华民族的根,在人,在一帮敢于孤身一人行走于白云深处的解谜的人。在这帮人中,鲁迅先生是我们不得不提的,他发现了社会堕落的谜底,即国民的劣根性,于此,他以文为剑,刺穿黑暗的天空。《阿Q正传》中阿Q本身就是谜底,即我们都在迷惘当中表现着愚蠢,他至死都没有彻底清楚自己为什么死,为了什么死,他只是死了,就好像成千上万的迷醉在鸦片中的人,做着大清国的美梦,成了强盗的刀下鬼。我们要解谜,因为在谜语中被困住,走不出去的话,就是丧失了我之成为中国人的气节。
如果说鲁迅的谜语是让人清醒,那么沈从文的谜语就是给我们一个梦想,一个远方。《边城》中的风土人情可以说感染了每一个读过它的国人,诗与远方,就在那片白塔碧落的山间,闪着永不消退的光芒。那是谜语吗?我想是的,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此物不言,谜底自现。
鲁迅与沈从文,在我心里,他们同等重要。而且,他们谜语的本质是一样的,即从社会人生中体察出世事变换,悲欢离合间感悟高山流水,红尘迷惘间我心不改,大道漫长处书我华夏篇章。
一个民族的根,从来都不是一堆物质的堆砌,而是从物质中提炼出的文化符号,民族基因。对于谜语,它所代表的,不仅仅是文明的坐标,更有前人上下求索的精神,它向我们表明,天地万物,飞禽走兽,生来就存理,而人是这些谜底的集合和揭晓者。
阳明先生在龙场悟道,集心学之大成,毛泽东立志要带领中国走出困境,发展共产主义,他们都在探索着世界的谜底。国学大师林庚也是为求索大道而决定学习中文。中国历代杰出的人都在问天地苍茫,人生寥阔,大道何觅。
其实,就像我前文说的,去往蓬莱仙岛的路是没有的,但是于白云深处,敢于入足,潇潇洒洒的人,总能捡到名为“答案”的果实。虽说不是真正的天地大道,但至少,在这些一个个元素的累加下,总能出现那最大的数。
所以,让我们一起解谜吧,去解那些前人未解的文明之谜,去解那些纷纭复杂的人性之谜。也许白云的最深处,就是蓬莱,就是天下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