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组第1题】文化根,中国梦(徐丰盈)
文化根,中国梦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卓越辉煌。圣贤典籍,浩如烟海;四大发明,寰球共享。缅怀漫漫岁月,凝聚缕缕遐想。
世界上40%的人用手抓饭吃,30%的人用刀叉吃饭,剩下30%的人则用筷子吃饭。中国是使用筷子吃饭的30%一部分,而世界上最早的筷子是在中国出土的,在《韩非子·喻老》也有记载,其言:“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纣王为商朝末期的国君,可见3000多年前的中国就已经出现象牙筷子。”一双筷子起承转合,我们告别了用手抓饭,茹毛饮血的时代,开启礼仪之邦的新时代。
“莫道筷箸小,日日伴君餐;千年甘苦史,尽在双筷间。”筷子小巧,样式独特。筷子,总是成双成对一头方一头圆,这是“天圆地方”学说的一种具体体现。天圆则产生运动变化,地方则收敛静止。追求发展变化,我们才会拥有成就,才会不断进步;希望静止稳定,我们才会有安逸的生活,世界才会和平共处。
中国汉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将先哲们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朴素的辩证法,融合进日常生活的小物件中,筷子承载它的文化内涵,小小筷子蕴含着天圆地方的美好意蕴,也是古人对天人合一的美好追求。
筷子不仅是古人对美好的祈求,更承担起了人际交间的桥梁和纽带。区别于西方的刀叉,吃饭时是一人一份各吃各的,没有食物之间过多的交流。即使邻近的韩国和日本也使用筷子,但与我们中国使用的筷子和“餐桌文化”还是有诸多区别。在中国的餐桌上,长辈会为晚辈夹菜,临近之间会互相夹菜,在一来一往之间人们的感情得到了交流,筷子作为有形的绳索将人牢牢的连在一起,而真正将人连在一起的是人们寄托在筷子里澎湃的感情。
即使是餐桌上一双小小的筷子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矢志不渝的信仰,更何况长久浸润在书墨香味里的文房四宝呢?
在砚台中加入少许的水,取香墨在水中慢慢研磨 ,水的墨色随着一圈圈的研磨慢慢晕开,由浅到深,羊毫轻染,重铺宣纸,落笔生花。
重砚轻放,轻纸重铺。砚台和宣纸,一轻一重一阴一阳,万物万事均在阴阳平衡之中,比如乾坤、日月、昼夜、冷热、雌雄……万物都在这种对立而统一的关系中不断演化,相伴相生,正如《道德经》所在老子的论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平衡之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半壁江山,“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能何为?”面对困难之时,不要急躁,还需人意念澄明,观清自己的方向,在合适的时间,找到突破。
凡遇大事,当举重若轻;但逢小事,则精耕细作。筷子和文房四宝追根溯源都是朴素的辩证法的具体实例,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科学更多意义上是一种思想哲学,是为人处世的方法和态度。文化的一脉相承是中华文明没有断层和消亡的根源和保证。
民族文化的优秀基因,是中国梦的魂与根。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作为秀州中学文学社社长,我也学习礼仪,为同学们展示了传统成人礼。礼毕,我作歌一曲,以明志向: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槃凤凰。文明圣火,唯我无双;中华千古未绝,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
作者姓名:徐丰盈
学校:浙江省嘉兴市秀州中学
年级:高三
班级:3班
指导老师:李海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