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组第2题】 愿弱小被文明温柔以待 李戈阳
愿弱小被文明温柔以待
我愿心底里的那只白鸽,能衔着“文明”的橄榄枝款款飞来,把微弱的鸣声谱成一曲人间大爱的文明琮琤歌。
——题记
我是如此悲哀,老人摔倒在路边,众人视之为一触即炸的火药品,无一搀扶。
我是如此悲哀,芸芸众生在事后议论“是老人变坏了,还是坏人变老了”。
我是如此悲哀,千年的文化让人们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变成了复杂。
一股无名的力量,让龙应台感悟到:检验一个国家与城市文明的标准是对待弱者的态度;一种无声的呐喊,让我高呼到:愿弱小被文明温柔以待。
曾耳闻,一杭州的萧老爷爷于雨天搭乘公交,众年轻小伙或是低头刷手机,或是看看路边的风景,无人让座,更甚有给自己的伞占座者。这时,一女孩起身让座,萧老爷爷道了谢后便坐下了。女孩站着抵达了目的地,而当她下车时,萧老爷爷惊见她竟行动不便。
女孩的让座,萧老的道谢,温暖了彼此的遇见,却也折射了文明的冷眼。在事不关己,无动于衷的包裹下,弱小之间的互助闲的弥足珍贵却力量微薄。
在街角,遇见蜷缩着身体的乞丐,是施予同情和怜悯呢,还是置之不理呢?在餐馆,面对离乡背井来到城市打工的农民工,是礼貌说到“你好,服务员”呢,还是随意称之为“喂”呢?在路边,面对辛勤工作的环卫工人,是自觉将手中的垃圾放入垃圾桶配合她们的工作呢,还是任由自己的垃圾随街躺呢?
我说:“前者!”
继续目睹民工爬上高处申讨血汗钱吗?继续漠视天灾人祸下的幸存者吗?继续另眼相看刑满者吗?继续不顾失业、下岗工人吗?
我说:“不可!”
他们都是临至冬日的枝头的枯叶,在冷风中不定地摇曳。读懂了吗,他们的嘴角挂着现实的沉重;看到了吗,他们的眼神里是对生命权力的渴望;听到了吗,他们的心里喊着对未来的希望。
命运多舛,社会中的弱小也会经不住这狂风骤雨的摧残,可我深信,文明的最高表达方式并非艺术,而是人们强烈感受到的,并互相给予对方的高度的温柔体贴之情。
一六年度的感动中国获奖人物之一的郭小平,放弃院长的高薪职位,选择做红丝带学校的校长,将病房改建成温暖的教室,创办爱心小课堂,给艾滋病患者营造一个避风港,在展现他坚强胸膛的同时更展现了柔软博爱的心,温暖却有力量。我感动,因弱小为他温柔以待。
作为歌手的韩红,用爱心给自己添上了“慈善家”的标签。难计其数的乡村急救室、爱心救护车、医疗巡诊专用车、爱心药箱、医疗培训教材等的捐赠,让温暖不只在春天,这份实实在在的公益活动更是让这社会有了冬暖花开的人情味。我感动,因弱小为他温柔以待。
当然,我相信慈善基金的捐献不是杯水车薪,每一分雪中送炭的关爱都会汇成一条永不枯竭的河;我相信爱心专座的设立不是一种道德绑架,这一片小小的空间足以让弱小的心灵歇一歇;我相信所有专为弱小制定的制度都不是海市蜃楼,增权将是一件安全的防护衣。
义务教育,回归了教育免费的本质,保障了接受义务教育的平等权利,规范了义务教育的办学行为。在免除课本费、学杂费等之时,还提供了一定的生活补助,最大程度地避免了适龄儿童失学现象的发生,让教育公平得到了最好的实践,这便是政府给予的温柔。
经历十几年的发展,希望工程走上了发展的高峰,“春蕾计划”等公益项目的大量涌现,让“大眼睛”走进银行,拥有了体面的工作;让“大鼻涕”穿上了绿军装,成了一名无上光荣的军人;让“小光头”上了大学,走出了曾经的封闭;让尽可能多的弱小对未来有了憧憬,这便是政府给予的温柔。
解决大龄下岗职工的现实政策,完善“提前退休”与“正常退休”的政策,实践为下岗职工发放生活费的政策,向人民伸出了希望之手,让春风的温暖吹进了现实,这便是政府给予的温柔。
在各部门的推动和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支持与热情参与下,社会服务志愿者的队伍不断扩大,志愿者的扶贫接力计划也一直在路上。这一份爱的坚持,让一群人温暖了一座城,也让一座城守护了一群人,这便是社会给予的温柔。
思想上高度重视,行为上严格落实,我相信政策给予了弱小温情,可我更愿相信,每一个我们尊重且保护弱小都是天性使然。
我们都曾也都将弱小,健全不是高傲的资本,偶有的施舍不代表我们的无知,而微笑是我们最好的财富。或许我们有一颗爱的心,却没有足够的能力,加入志愿,为弱小撑起一片天,可那又如何呢?若作为学生的我们,都能做到互帮互爱,微笑待人,我们还会为校园暴力而忧心吗?能力的大小决定我们护弱责任的大小,矜悯孤弱,做他们的天使,让自己心怀温情,生活将满是幸福。
如果你挣扎在悲惨的命运河流,有多少人会是你灵魂的摆渡者?
我想我愿意给出这样一个答案——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为你需要我。
我想我还有这样一个期盼——
愿你我都做一个温暖的人。
愿弱小的悲伤不再逆流成河。
愿,目光所及,心之所向,都是最温柔的文明。
作者姓名:李戈阳
学校:浙江省舟山市普陀第三中学
年级:高二
班级:06班
指导老师:郑赛娜
联系方式:13906801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