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组 《遇》吴雪旎
遇
“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男子在泛泛河边遇见釆摘荇菜的姑娘,在清澈涟涟的河边,在清风徐来的时间里,男子倾心于姑娘的勤劳,美貌与娴静,世间如此寂静,或只有潺潺流水与悠扬琴瑟纷纷。也正是在这句一唱三叹的诗中,我第一次遇到了“瑟”。同琴一样,为一种弦乐器。她似琴非琴,形似古琴但体积大于琴,音量,弦数也自然大于琴,在古时候,瑟用于演奏,《诗经》中“我有嘉宾,鼓瑟鼓琴”。大多为主人为客演奏又或妙龄女郎坐于若有似无的青纱帷幕后,隐处演奏。从祭祀颂乐,典礼雅乐,到民间凤乐陪伴着人们柴米油盐,点缀着诗词歌赋。“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在众说纷纭的《锦瑟》中我可以听见瑟声飘荡,诗与瑟的适 怨 清 和 四种声情相合,悠扬的瑟声在我耳中缭绕,锦瑟繁弦,哀音怨曲,如闻杜鹃之凄音,送春归去。再遇瑟是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里,虽然给她的镜头寥寥无几,却依旧牵动着我内心的翻涌波腾。曹植写道:“秦筝何慷慨,齐瑟和且柔”,如果说筝是慷慨激昂的万马奔腾,那么瑟就是细语如莺,犹如一位清新淡雅眉目轻柔温婉的淑女正与你娓娓诉衷肠。四月的柳絮纷飞,瑟声伴随期间。瑟曾销声匿迹千年之久,而今“幽兰汉月”将传说中的声音在呈现与舞台之上,战国琴瑟合鸣,泠泠音乐如高山流水,如清脆莺啼,潇潇南风,宛如皎洁月行。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相较之下风筝的出现则显得更加欢快生动了,如俏皮的孩童忙放纸鸢,在风阵渐近的骄阳下定是笑声满怀,一派生气。《询蒭录》:“风筝,即纸鸢又名风鸢。”初五代李业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终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作声,俗唤风筝。再遇风筝是在《红楼梦》中“林黛玉重结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应是春暖花开,草长莺飞时节,大观园中风筝起舞,在《红楼梦》中风筝的含义固然很多,但正如《红楼梦曲 分骨肉》中所唱的那样:“一番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奴去也,莫牵挂。”现方知寻找快乐才是人生真谛。静默着,静默着,只见春天的脚步临近了些许,虽我已过可在草地上肆意奔跑的年纪,我依旧固执地拿出尘封多年的纸风筝,在柳絮纷飞的时节,在明朗风渐的日子里,回忆着自己最美好的时光,体味翩翩风筝带给我的美妙。如果说瑟是眉目清秀温婉的淑女,那么起舞在蔚蓝色云空之下的风筝就是“秀而不媚,清而不寒”的小家碧玉了吧。
无论是风筝亦或是瑟,都是历史岁月的沉淀,萧萧斑斓的传统文化,即使我对这两物的理解并不全面透彻,但我曾试想;瑟声悠长如阆苑仙葩,风筝飞舞似美玉无瑕。
遇见传统文化,仿佛是我身居亭台楼阁,池馆水榭,青松翠柏之中,我似能遇见琴瑟从容,纸鸢飞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