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根 民族的魂
中华上下五千多年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是正在这优秀的文化的熏陶下,创造出一代又一代的传奇。在博大精深的历史中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从来就没有中断过。靠的是什么?是千百年形成的民族精神!
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每个灵魂的民族都是建立在文化基础上。那么中华文化的根源在哪里呢?这还要从古代中国创建的源头开始说起。
约公元前2070年,大禹治水成功,声威上升,成为当时人们心中的贤能之人,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夏朝。之后中国又经历商周两代,春秋战国,直至秦始王重用高鞅,让他变法,秦国实力日益增加,平定六国叛乱,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大帝国。这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地,中华文化在各朝各代的君主的思想主张之中。
各朝各代的君主之所以能够当上皇帝,肯定有他的过人之处。但同时一个人不可能十全十美,所以每个君主的思想主张中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所以中国就是经历了这种种挫折,才能到达今天的高度。
自从秦朝赢政统一后,先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加强相权,没过多久,后来的君主们不断削弱相权,加强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皇权,最终形成了暴政,导致秦末农民起义。虽然被压制,但也为秦朝灭亡埋下伏笔。中华文化在这一过程中便得到了磨炼和提升。
更令中华文化受到摧残的还是清朝实行的桑闭关锁政策,这个政策的实施明显是弊大于利。清朝统治者盲目自大自认为当时物质丰富的中国乃是世界第一强国并无其他国家会追上。却不知当时西方各国正准备进行工业革命,发展经济已逐度靠近中国。
清朝的中国与外国的工业化国家就好比龟兔赛跑一样,我们中国虽然当了鬼子,但在中途却呼呼大睡,拒绝与一切外来国进行交流,拒绝继续发展。终于,中国终于被西方列强的大炮轰醒。当西方列强使用先进的枪炮时,我们还在用“茅草船”拼命地往回跑。当西方列强强迫我们签订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时,我们还用笑脸应和着。
到1901年《辛王条约》签订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时候,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文化便在这一丧权辱国的条约中又得到了进步,懂得了必须时刻保持向上的心态。
中华民族第三次进步是在21世纪初期进行的改革开放政策,真正使中国的经济水平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国家GDP 总值每年都在上升,国民生活水平已达到总体小康水平,已彻底摆脱以往的吃不饱、穿不暖的时代。在**总书记的带领下,我们一步步向“赶超英美”这个伟大目标靠近。
中华文化在这三次重大的进度后,已进一步达到了成熟的状态。中华文化的根是孔老夫子的“仁”,现在虽然有所改变,但永远以这个根为主体。
纵使我们已拥有如此优秀的文化,但光有这个还不够,还要将我国的经济实力提升上去。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想要经济发展快速提高。当然没有美国那种资本主义国家来得快。但我们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终有一天会追上这个一家独大的超级大国。
在当今开放的世界里,我们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要大力弘扬华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这样,世界才会健康地朝多元化方向发展,才能更加地充满生机和活力。
小时候,每当大年三十晚,村里便鼓声四起,霎时间村当街便挤满了人,有敲锣打鼓的,有扭秧歌的,有踩高跷的,有舞龙耍狮的,村里好不热闹。小孩子穿着棉袄在街上你追我赶的,不时地放着炮,老人们聚成一堆儿聊天,年轻小伙儿,俊俏姑娘则在给人们表演节目。
而清明节,人们总会把嫩绿的柳枝插在门上;端午时,外婆总会给我们系五线绳,煮鸡蛋,包粽子......到了中秋节呢,我们一家老小都坐在院子里,举头望明月,低头吃月饼,真是人间一大乐事。
现在,每当过年时人们总是出去大吃一顿,守在电视机旁看看春晚,有许多人在叹气,说:怎么一点年味都没有?孰不知扭秧歌,敲大鼓等这些文化习俗正在挥手向我们告别。清明节人们哪还会在自家门前插一枝嫩柳呢?仅仅去坟里扫扫墓,仅此而已。端午节,还有谁会安分地在家包粽子?中秋夜圆之夜,又有谁会和家人们惬意地坐在院子里手拿月饼,抬头赏月呢?
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慢慢被人们所淡忘。传统佳节在现在社会里日益冷清,怎能不令人担忧?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呢?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老祖先留给我们的无形财富,传统佳节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这些是我们民族的优秀劳动成果和智慧的结晶。我们做为中华民族的新生一代,做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人。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去将其发扬光大,让中华文化的根得以永存。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从自己做起,响应时代的召唤,让民族精神传统的火炬一代一代的传下去。
凯马国际学校高一(3)班 毛子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