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细水长流
中华文明是中国传统文化,也是我们精神甚至日常生活中所有文化的根源。许多人认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在于其深度、广度,但我认为中华文明最为令人敬佩的是它的长度。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不管是对谁,作为中国人都是可以骄傲的了。
中华文明所历经的磨难数不胜数,像秦始皇焚书坑儒,不只是儒家,像墨家、名家、小说家、纵横家等诸子百家都受到了严重摧残,甚至连传承都断了,存留下来的不过是几纸书稿罢了,只有像这些对于当时人们精神几乎毫无帮助的农家得以苟且偷生。但中华文明就此灭亡了吗?并没有,在汉朝的宽容政策下,诸子百家再次发展起来了,其中以汉文帝、汉景帝崇信的黄老学说和汉武帝尊崇的儒家学说为主,他们兼并其他的诸子百家,故百家争鸣的文明盛世正式结束,但他们并未结束,他们仍存在于一直延续下来的儒家文化和人民中,所以文明的真正力量不在其强大的震撼力,恐怕更在于文明的细水长流吧!
不仅仅是古代,在近代中文明也曾收到过重创,其中以外国侵略为最,外国侵略肆意焚烧,令无数孤本经典从此消失于人世间,不但是外国人毁坏书籍,中国人的崇洋媚外也是一个不可忽略重要因素。当中国人自身开始分裂时,文明也出现了分歧,一种是固步自封,仅限于之前的那种腐朽,无聊,繁琐的礼仪,而另一种与外国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更有魅力,据中外之优点的文化,既未失掉中华文明的根,又与国际接轨,时代结合,于是文明在脱胎换骨之后继续延续下来并绽放出新的活力。
而最后一个问题更存在于当代,新生代们生活在洋文化中,忘记了传统文化的意义,讨厌背书,讨厌默写,于是渐渐开始厌恶中华传统文明,但中国人民及时认识到了这一点,在发展经济,复兴中华的前提先更重视了中华文明,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与“诗词大会”的举办,引起了人们对于传统文明的兴趣,尤其是武亦姝的精彩表现,那脱口而出的“飞花令”与满腹诗书让人敬佩不已,让新设代们对文明的意义有了新的理解,并感受到它的魅力所在。
所以细水长流是中华文明的根基,细水长流让中华文明走到现在,细水长流让我们在二十一世纪,仍可以领略几千年前的文化,让我们感受到历史与文化的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