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组2】 文也,明也 姚岚雪
文也,明也
泱泱我中华五千年大国,从石器到互联网,从封建专制到民主共和,其间多少风风雨雨,才铸就了今天这一千层大厦。而千层大厦总要有个根基,这个根基叫文明。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人在中间,堂堂正正。孔夫子曾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由此可见,“居处恭,礼处至,执事敬,与人忠,不迁怒,无二过”即是古代文明。
汉后,读书人大都尊崇儒家学说,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希望“穷着独善其身,达者兼济天下”。用现代汉语说,便是“人活着就是要读书,要做一番事业,而且是文明和文化的事业”这种思想很快蔓延开来,如同猴面包树生在人们心里,不需要太多阳光雨露,便可深深扎根并枝繁叶茂。所以读书考取功名成为一种流行趋势,古典古籍开始重新焕发生机,济济人才如雨后春笋般林立起来。
中国儒家的原则本意是善良的,很可以做道德的根基。但在治理国家时,宗旨的善良不能弥补制度的粗疏。儒学发展到宋代,读书人地位显著提高,但凡读书人,一律不可处死,出现了“重文抑武”的现象。一些读书人仗着自己这点“特权”,任意欺压武夫,“文”是有了,“明”却丢了。到了明清,更是大兴文字狱。据说,那时的官员上朝时,都要与妻儿道别,害怕自己上朝时一个不小心便被砍了脑袋。“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这本是多美的句子,作者却被当做讽刺清王朝的乱臣贼子,处以极刑。这样一来,非但“明”没了,连“文”也不知所踪。或许这也是我国明清科技落后于世界的主要原因之一吧。
文革后,王小波成为文坛的一股清流。在他的《我的精神家园》中,他说“有一条路要走,假如是有位老学究似的人物,手执教鞭戒尺打着你走,那就不是走一条路,而是背一本宗谱”。随着历史的演变和人民自主意识的提高,文明再也不是一种责任或义务,而是人的道德。举个例子,为了展示自己的文明,你也许会把烟头扔进垃圾箱。而不是扔在大街上。你的这一行为并不是为了养家糊口,对自己的升迁也没有太大帮助,这只是你的一种意志。
安徒生在《光荣的荆棘路》中说,文明的事业就是一片着火的荆棘,智者仁人就在火里走着。故要重建精神家园,首先要做的就是灭掉俗人。俗人如何灭?用文明。这里的文明不是道德绑架,也不是怀恋旧礼教,而是待人有礼,问心无愧。 “文”与“明”缺其一便如鸟儿没了一边的翅膀,即使可以腾空,也只能一生跌跌撞撞,无枝可依。只有“文”“明”合一,才可得山清水秀,人杰地灵。
最后,依余愚见,若文明中的文化氛围与明辨是非不可兼得,我宁愿明辨是非,不要文化氛围。真正的道德与文明不是表面上做出来的,而是从内心里敬着的。文明便是要知行合一,共勉之。
浙江省天台中学高一(4)班 姚岚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