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继承中发展
“传统文化”乍一听尤为抽象。我们都隐约有所了解却又无法明确的用语言解释。直接问“传统文化是什么?”或是“什么是传统文化?”这样的问题也很难给出概括性的回答,不妨先了解最基本的“文化”的定义。文化是非常广泛和最具人文意味的概念,简单来说就是地区人类的生活要素的统称:即衣,食,住,行等。对文化这个概念的解读,人们也一直众说不一,不过我们的政治课本上却有一个较为共同的解释: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活动产品。而“传统文化”则是“文化”的基本要素。
中华名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其“传统文化”可谓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譬如甲骨文,武术,中医,书法篆刻,京剧等数不尽数。其中以书法、戏剧为代表最能表现出“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国书法蕴含着丰富的儒家思想不仅有《论语》用“任重而道远”来勉励“弘毅”的“士”;更有《老子》主张“致虚极,守静笃”,引导士人以清静无为从喧嚣的尘世中得到解脱,成为儒家思想的补充。而书法对理想境界---天人合一的追求,和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广阔胸襟无疑就是受儒家主张刚柔相济,任重道远的影响。而书法的精益求精也从王羲之这句“一点所失,若美人失一目,一划之失,如壮士失一肱”中体现出来。
京剧亦是如此,抛开如今的国粹身份不提,京剧在历史上更是一种各阶层的艺术表演,百姓被京剧所吸引,同样的京剧也在不断地适应观众并作出改变。所以不同时代的戏曲都是对当时社会风貌的最好反映。正因如此它们也是“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
京剧、武术、中医、书法作为传统中国文化中的四大国粹,代表着中国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越来越能察觉外来文化的入侵和商业文明的浸染,四大国粹都“不约而同”的表现出一种落寞的趋势。如果说中医在屠呦呦获诺贝尔奖后重整旗鼓,武术在西方蔚然成风,
书法艺术也在众多国学大师手中继续发展,只有戏曲在传承中稍微逊色。即使社会上已经引起很多人注意,再加上国家层面的大力推广、扶持。取得的效果却多少有些不尽人意,而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另一个角度看似乎更加佐证了这个趋势,当然依然有很多人喜欢青衣的凤头绣鞋,绿裙衩里露出的红里子,花旦的兰花指,甩水袖,水上漂样的小碎步,以及那不温不火、缠绵悱恻的唱腔。但如今戏剧所面临的对手不仅是“古今”甚至还有“中外”。据我所知更多的群众被各种“现代艺术”和“外来文化”吸引,而对戏剧束之高阁。归根结的还是一个“根”字。“根”是任何文化的基础。我们的“传统文化”的大树都是依托根而成长起来的。但此根扎根的土壤早已悄悄改变,就是说此根的“根”变了,也可以说是此根没变。不过有一点是我们必须承认的一切都在改变也都会改变。因为自闭从来不能造成文化的繁盛,只有不同的文化相互融合才会推动文化的进步。优秀的“传统文化”都是在不断地改变适应中前进。列如用传统中医的方法治疗疟疾,举办新“舞林大会”等
当然并非觉得戏剧只是一昧的坚持传统,也有很多的戏剧爱好者已经开始将戏剧与生活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艺术。这也是“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成功立足之根本。切忌“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