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年轻中医的一天
她的指尖轻轻摩挲着书页。一阵风过,金黄的银杏叶刷拉拉地往下落。几片调皮地蹭着她的衣袖而过,却没能惊动她。
今日寒露,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
文字穿越了太久的时光,以至于被当做陌生人遗忘在茫茫词句间。她却觉得它发出的声音遥远又似在耳边。
渐凉的秋风令她感到一丝寒意,于是使劲扯了扯裤管遮住裸露的脚踝。书页便趁此时与秋风翩翩起舞,相互碰撞摩擦的声音与树叶的沙沙声交织成一片。
她愣了一下,又幡然醒悟。那声音似在耳边,是因为见证了文字的诞生与穿越的大自然在提醒她注意保暖呢!
她轻轻将书本合上,封面上“黄帝内经”四个大字端庄而不失典雅。
有什么东西在她心里悄悄生根发芽。
那年,她十四岁。
一
清晨六点半,生物钟准时将她唤醒。即使还没睁开眼睛,窗外燕雀啁啾也已告诉她,今天是个好天气。
洗漱过后,她将长发挽起,换上一套素白汉服,轻轻拂去衣襟上的褶皱——那里绣着一枝独自盛开的兰花。
她在一家中医馆工作。
此刻,房间内一缕袅袅青烟,已被沉香的气味填满——它来源于桌旁一精致的小香炉,祥云状的香粉正安静地燃烧,她知道那是一棵古树的精华。除此之外,那个造型古朴的花瓶里换上了一束新鲜的矢车菊。原木的小圆桌上,一壶杞菊明目茶已经泡好,氤氲的水汽在玻璃的壶身上凝结成小水珠,折射出枸杞的橙红与菊花的嫩黄,煞是好看。
馆主老师一袭藕色长袍从里屋款款而来,微笑着询问她国庆过得如何,并饶有兴趣地谈论起自己作为“农民”的日常——花一下午时间翻一块地,播下小茴香的种子等冬至包茴香馅饺子吃,然后采点紫苏泡澡。末了还不忘加上一句“秋光荏苒休孤负,相对愿意惜寸阴”,听得她一脸神往。
紫色是水火交融之色,苏有舒畅展醒之意。古人远归,定是要用紫苏泡个澡的,可以洗风尘、去晦气、解疲劳……以此作为田间劳动尾声的一天,该有多快乐、多满足啊!
她轻抿一口杞菊茶,顿觉清香萦绕齿间,一阵暖意从胃部渐渐蔓延开来,和着缕缕沉香一起把她的心温柔地包裹了起来。
昨日寒露至,墙上的画也已换了新。一截墨色短篱后一丛黄白相间的菊花开得烂漫,颇有几分“采菊东篱下”的韵味。落款处除姓名日期外照例多了几行清丽娟秀的毛笔字:“秋高气爽,赏菊嗅香;天行至此,草木萧疏,秋风送凉。睡前吃碗川贝雪梨可健脾养胃,银耳、芝麻、百合、沙参等亦为当季润燥滋补佳品。”
她注视着那行字,不由得浅浅地笑了。
清晨穿越人群与车流的寒冷在大自然久违的拥抱下消散殆尽了。
二
今天的第一位病人是个二十岁出头的年轻姑娘,穿着打扮十分时尚,上身一件皮夹克,下身是破洞牛仔裤配高跟凉鞋。姑娘脸上表情十分不情愿,一看就是被父母带来的。
她目光触及那姑娘夹克内的露脐上衣时便已明了几分,视线向下,本已是九分裤却还是挽起了裤脚,整个脚踝全部裸露在外。
“寒露已过,肚脐下三寸的中脘穴和脚踝处的三阴交穴却都暴露在外,寒气必将入体,如此引发上吐下泻也不足为奇。”她望着病例上的描述暗想,再次抬头将那姑娘仔细端详一番,见她化着浓妆却掩盖不了双目的无神和面色的灰黄,想必是长期熬夜了。
帮她开了附子理中汤,仔细叮嘱一番后,她望着那姑娘离去的背影,不禁叹了口气。
这样的病例实在是再普遍不过了。
其实大病也好,小病也好,说白了都是违逆自然造成的。黄帝曾经问他的老师岐伯,为什么上古时期的人活到百岁依旧“动作不衰”。岐伯的回答中有这样四个字“法于阴阳”,说白了就是顺应自然,比如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又比如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我们的祖先早就告诉了我们这样的道理,可绝大多数人们都在高速发展的科技和日新月异的城市中迷失了。
她想到最近爆发的流感,想必大医院里又一次人满为患了吧。在明晃晃的白炽灯,刺鼻的消毒水和各种高科技医疗机械的包围下,大自然被拒之门外。
在自然拥抱不到你的地方,只能忍受病痛的折磨。
三
一天的工作结束,她照常乘公交车回家。窗外,各式灯光交织成河流在她眼前流动。
电视机里播报着对癌症治疗的最新研究结果,那一群世界顶尖的医学家在实验室里日夜无休,背后是成千上万的家庭翘首以盼。
她曾听过一个有些不可思议的故事,一位癌症患者,没有去化疗,而是暂隐深山,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三年后,那人再次去医院检查,竟已痊愈。从那时起,她开始坚信自然的力量。不仅是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录的1800多种草药,更是日升日落、风雨雷电、四季更迭。或许那个癌症痊愈的故事是偶然,但治愈疟疾的青蒿素不会有假,中医药在等待被全世界认可的那一天!
“我们借用自然的力量治愈自己。”馆长姐姐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她特别喜欢。随着对中医的了解逐渐深入,她越来越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感到幸运,或许这就是天意吧。
传承了几千年的《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无不昭示着古老的中国人曾与自然贴得无比的近。
她望着车窗上自己的倒影,目光不经意间落在衣襟上的那一枝兰花,突然为下周的中医爱好者演讲想好了一个绝妙的主题。
午夜十二点,街上依旧一片灯火喧嚣,而她的小房间在黑暗中已早早沉寂。几缕躁动不安的光挤进窗帘的缝隙,瞥见小巧的原木桌上一本精致的绣花封皮记事本,而它的主人早已入梦,于是又羞愧地退了出去。记事本摊开着,古朴的棕黄色纸页上是一行娟秀的毛笔字:2018年10月第三期演讲主题——源于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