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投稿
消息通知

请在登录后查看

参与投稿

参与活动

互动留言

锐角网-中学生天地旗下网站

[高中组 第一题】东方之“箸”翁嘉驹

作者:wengjiaju 投稿时间:2018-11-15 17:23:19

东方之“箸”

中华文化绵延上下五千年,至今,仍是东亚乃至世界最欣欣向荣的表现。这样悠久的历史,注定我们的文化与西方不同。而其中最突出的还是在饮食这件事上。

“民以食为天”,充分说明了吃在中国人心中的重要性。

在饮食这方面上,中国是真正无可匹敌了,这是一个千年古国的自信。而这份自信,正来源于历史。就拿吃饭时的餐具来说,中国人用筷子,欧美人用刀叉,当他们盲目嘲笑中国人的餐具时,中国人却对之不屑。早在夏商时期,中国就已经出现了骨质的刀叉,而在商朝,金属的刀叉也随之出现。稍晚一点,“箸”便出现了,这就是最早的筷子。而后,这两大餐具的竞争之中,刀叉完全处于劣势,筷子则大获全胜正式登上中国的餐桌。对这一结果,我更愿意相信一种唯美的解释,中国人对于食物不忍心将其再破坏,便选择了更加文明的筷子来代替刀叉。这足以证明中华民族骨子里所具有的优雅。而现在的英语中,筷子的直译为切割用的木棍,这样西方式的翻译,实在是让人大失所望。

至今,筷子的含义不仅仅只是一种餐具了,它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华文化的传承。

曾经,中央台有过一则公益广告,多年过去,我仍然牢记其中的一个情景。画面中,一个老人正强迫他的孙子用筷子夹一块红烧肉,而他的孙子还没有学会使用筷子,多次的失败后,小孩都快哭出来了,老人却不屈不饶,坚持要他夹起来,而小孩多次尝试后仍是失败。最后,老人握住小孩的手,帮助他夹起了红烧肉,塞进了嘴里。广告的结尾定格在这样的画面:老人在笑,小孩的嘴边泛了些许油光,笑的非常灿烂。筷子就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成了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在外国人的眼中,筷子仅仅是两根木棍,没有其他的价值,正因如此,他们才到今天都不懂得中国的思想文化美在何处,甚至连筷子都用不来,以至于把一件有历史感的餐具描写的这样无理和尴尬。

但就在近几年,筷子界也发生了许多大事,事情的起因在筷子本身。

首先,是一次性筷子,劣质的一次性筷子中使用二氧化硫代替其他偏昂贵的化学试剂,这种筷子看起来光鲜靓丽,实际上却是污染严重。知名演员黄渤曾在微博里发过这样一篇微博,酒店拿来的一次性筷子,无论是包装还是外表都无可挑剔,但在热水一冲后,水立马成了一碗黄汤,与之俱来的便是刺鼻的二氧化硫味。对此,黄渤无奈地吐槽,不使用一次性筷子不是环保,是保命啊!其二就是部分摊贩长期不更换筷子,就算筷子上长霉菌了,他们也无动于衷。所以,在环保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筷子也在静静地持久地叩击着我们的内心。

一双细长的筷子向全世界展示着中国绚丽多彩的文化,传承着中国古老的文明,更在现在发展的大流之中一次次警示着人们。筷子像柱子一样支撑在中华大地之上,我们应在世界快节奏的潮流中保持着优雅;我们应在日新月异的世界中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我们应在利益和诚信面前一次次秉持着中国人的真性。无论在任何时间,任何背景,任何代价前,中国人始终应能像筷子一样挺直。

中国的历史中始终有着一双筷子,它时时刻刻警示着中国人不超过界限,筷子所传承的优雅的柔性和秉持的刚性,或许就是东方之“箸”下中华民族的根源吧。

 

翁嘉驹 浙江省龙游中学高一(10)班  指导老师:吴惠芳

 


活动简介

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已连续举办13届,是国内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参与学生最多、影响最广的纯公益性作文赛事,吸引了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的全国数千万中学生参加。中学生天地杂志社作为大赛浙江区独家承办方,自2013年起以《中学生天地》杯作文大赛作为浙江赛区选拔赛,组织优秀选手参加全国总决赛。在历届比赛中,本赛区选手均取得了优异成绩。赶紧敲击键盘吧,我们期待你的参与!

开始时间:2018-09-01

结束时间:2018-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