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组 第一组】遥望皎月,不变古心 胡鑫
遥望皎月,不变古心
“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
中秋,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最早是用于帝王祭祀轰动,在民间流传着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中秋意味着家人团聚,具有向往美好未来的意愿,也是游子思乡的寄托。
月夜棱影,皓月当空,经年未归的游子与家人团聚,在幽静的庭院中,祭月,赏月,与家人在月下畅聊漂泊他想的心路历程。温暖有爱。这也都是中秋无可替代的文化活动。
古往今来,诗词流芳百世,其中描写中秋的也绝不在少数,诗人们无一不表达了思乡之情。在明月之下,淡酒一壶,无限惆怅。
这也便是中秋所独有的魅力。
反观现在,中秋成为了一项传统文化,而祭月行为却也鲜为少见,但其他习俗也保留至今,随文化交流,以万圣节等的外来文化更抓住了人们的眼球,中秋节在他们心中的地位如跳楼一般直线下降。不仅是中秋,以中秋为代表性的一系列中国传统文化都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来自外来文化的冲击,正使我国传统文化面临危机。
中华传统文化,它是古今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传统文化的形式多样,但其本质亘古不变,是我们内心当中对此的一种认可和支持,以及在遵循传统、传承文化时产生的一种自豪感和敬畏感。空有形式就毫无意义,独有本质就难抒胸臆。
最近热传的中秋直播团聚,这种形式的出现,虽然利用技术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空间上的距离,但却让彼此之间的心越来越远。仅仅一个视频聊天怎么能够取代中国流传千年的传统文化,怎么能够取代团聚的亲人之间那份真挚的情感。而使用直播来达到中秋团聚,看似上是提供了便利,却真正意义上失去了中秋节本应该拥有的温馨和独有的魅力。
不同的历史阶段拥有不同的文化精神与追求,但我们不能忘却其文化特质。这是融于我们血液当中的灵魂,我们的使命。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我们应该敬畏,应该支持,即使外来文化对此产生多么大的冲击,我们也不能背弃它,应该要坚守传文化的地位,再去适应外来文化的降临。
传统文化的历史悠长、形态各异,但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初心不变。如果心中对此毫无波澜,那做再多的形式上的行为也无济于事。不忘初衷,勿忘传统,才是我们应该所做。
中秋,团聚,是几千年来的习俗,和其他传统文化一样,是我们宝贵的财富,但最珍贵的,我们心中那颗炽热的心。
温州市第五十一中
高二(1)班胡鑫
指导老师:童乐敏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