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1+闲谈筷子+吴敏熙
闲谈筷子
古诗云:“莫道筷箸小,日日伴君餐。千年甘苦史,尽在双筷间。”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国家,孕育了璀璨而独特的中华文化。民以食为天,吃总是离不开筷子,筷子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可是在如今这个时代,有谁能抽出几分钟时间细细端详筷子,追溯筷子文化的起源呢?
筷子可谓是中国的国粹,在各国的餐具中独树一帜,被西方人誉为“东方的文明”。相比原始社会的人们直接用手抓,筷子的使用可谓是一大进步。筷子使用起来轻便灵活,能挑,能扒,能拌。凡是能用手做的动作,筷子都能做。而且使用筷子时,手臂上有五十多处肌肉和三十多处关节都能参与,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长期使用筷子不但可以使手灵巧,还能训练大脑,有益于健康。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就曾这样称赞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木棍,精妙绝伦地应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两根筷子交叉点形成杠杆的支点,用起来轻巧灵活,得心应手。知道这一点,我们不能不为华夏祖先的智慧深深折服。
细细品味,筷子还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筷子长七尺六寸,暗含人的七情六欲;筷子一端是圆的的,另一端却是方的,对应天圆地方,这是最初中国人的世界观。其次,手持筷子时,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间,是为天地人三才之象,这是中国人对人和世界关系之理解。然后中国人讲究太极和阴阳的观念,太极是一,阴阳是二,一分为二,代表万事万物都有两个对立面组成,合二为一,这是阴与阳的结合,也意味着完美的结果。《商代史记·微子世家》中有“纣始有象箸”的记载,揭示了“见微而知箸”的道理。数千年前。一双牙箸,折射出亡国之忧。明代文人程良规,卸下了意蕴深长的永竹箸:“殷勤问竹箸,甘苦尔先尝。滋味他人好,尔空来去忙。”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饮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中餐厅也在全球风靡,外国游客于中餐厅中吃饭时,他们交谈的热点总是绕不过中国的筷子。在《中餐厅》中有类似的描述,每当看到外国人眉飞色舞,用力握住难以控制筷子的滑稽动作时,我总会笑出声来。看到经过端详,试夹,掉下,再试夹终于成功时,他们眉飞色舞,欢呼跃雀,像孩子般说着笑着……我的心情却像秋天傍晚的云彩复杂多变。我既为他们成功感到欣喜,又为国人的麻木感到遗憾: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外国人尚且还能对中国的筷子兴趣盎然,而国人又何曾细细端详筷子,感受筷子的历史韵味,追溯一下筷子文化的前世今生呢?外国友人认为,中国的筷子,古老优美,是举世无双的艺术品。而大多国人眼里,筷子就是筷子,和其它餐具没什么两样。马年春节期间,央视以“筷子”为主题的公益广告亲情亮相,片中用筷子这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述说着国人不同的人生和情感:小孩通过筷子第一次尝到人生的酸甜苦辣,老人通过筷子品味到了儿孙满堂的幸福滋味,孤独的人通过添加一双筷子找到了人情的温暖,相守的人通过筷子找到了彼此心灵的依靠……通过这些场景的展示,传递着中国情感,弘扬传统文化,激发国人情怀。可见,一双筷子,承载了中国人民丰富的情感。
评论家朱七七说:“没有深刻传统文化积淀的人,不是一个优秀的人;没有一定传统文化意识的人,不是一个合格的人。使自己成为一个有传统文化气质的人,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不可操之过急,不可泛滥无边,而是慢慢吸收慢慢品尝。做一个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因为没有传统文化,就没有我们中华民族得以维系的纽带,就没有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和灵魂。”
那么,做一个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就从筷子开始吧!
吴敏熙 浙江省龙游中学高一(10)班 指导老师:吴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