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组 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 (许涵诺)
不同时期文化精神与追求都不同,但每个民族都有最核心、最内在的文化特质。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
近两年《中国诗词大会》火爆荧屏,掀起了一股古典诗词的热潮,有关古代诗词的书籍一时之间甚嚣尘上。在这个网络贯穿生活的时代,中国的儒雅诗词渐渐被人们遗忘。《中国诗词大会》的突然出现,正是传统文化的挽歌。中国古典诗词很美,它们之所以美,在于它承载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我们在读诗的过程中,不仅读诗,还在读人,更是读心。吟咏的是诗词,流淌的是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状大的丰厚滋养。
无人文精神无以立,民族精神激励古今人们爱国、自强、热爱和平。如今,围绕中美贸易战,舆论场喧嚣不止。这场贸易战不仅仅是贸易战,还是一场舆论战、心理战。在中美贸易战中,美方对中方提出严苛要求,被称作“新二十一条”。但中国人民并没有因此而屈服。美国之所以费尽心思地针对中国,其目的很明确,就是要限制和打压这个正在崛起的国家。这恰恰证明我们中国逐渐强盛,对美国的地位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因此,我们有底气应对这场艰巨的战斗。
自古以来,中国长期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逐渐发展形成兼收并蓄的独特文明。
元代,蒙古族一统中原。汉族和蒙古族在民族差异上有着不可调和的部分。汉族是个典型的农耕民族,而蒙古族是个典型的游牧民族。蒙古族是以一个征服者的身份临尊中原的,他们以自己的文化为荣,却排斥优秀的中原文化。这是一种胜利者的心态,使得元朝统治集团不能摆脱草原本位政策的影响,长期难以做到完全从汉族地区的角度出发来看问题。因此,蒙古帝国在建立不久以后就陷入了分裂,最终短命而亡。
而清代,满族在大一统后,主动把自己的民族文化、语言和宗教与汉文化融合在一起,与中华文化包容兼蓄,快速发展。清军在入关之前,就致力于学习汉族文化,改革满族旧制,并向汉族学习办学讲经、科举取士。他们早已与蒙古东部诸部互通婚姻,主动在满蒙之间进行民族和文化的有效同化,并以明朝行政体系为蓝本,以完善其自身管理框架。文化的和平交融,使得清朝走过了二百七十六个春秋。
2005年,韩国的江陵端午节被批准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这引起了国人的强烈不满。但韩国端午节的申遗成功确实给我们提了一个醒,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机制确实存在滞后和漏洞。早在1962年,韩国就颁布了《韩国文化财产保护法》。不仅为民族文化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也在民间推广了文化保护理念。到了1998年,韩国正式把“文化产业”视为韩国21世纪经济支柱产业。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悠久的历史创造出了许多璀璨的人类文化,为世界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五千年后的今天,我们的文化将何去何从?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思考的问题。
**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2013年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今天,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培育了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又促进了民族优秀文化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学习传承发扬民族文化,增强传统文化意识,建设社会主义强国。
“乱以尚武平天下,治以修文化人心”,当此治世,文化输出当仁不让。只有发展文化产业、打造文化品牌、建设人才队伍,才能加强文化输出、增强文化影响。唯有如此,才能构建价值观输出大国,才能让中华文化大放异彩,才能助力我国登顶世界文化之巅!
许涵诺 浙江省舟山中学 高二(4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