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2+习惯中的文明+同昊洋
习惯中的文明
提起中华文明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若是论起中华文明究竟有哪些表现,却没几个人可以准确答出。古往今来有多少种书籍关乎文明,他们有的认为文明是国家的精神,有的认为文明是社会的秩序,也有的认为文明是人的美德,我不敢评判文明是什么,但如果用我的眼光来看待文明,我觉得它像是一种习惯。
大到敬国爱国,小到尊老爱幼,这些都是文明的一部分,文明渗透在我们生命中的角角落落,你随时可以在心中找到它的位置,而你却不知它是如何种到你心里的。我们可以很轻松地评判一个人、一件事是否文明,但我们却不知如何清楚地表达出评判的依据。没有依据,我们的评判又靠的是什么,又怎能令人信服,相信人或事的正确与否。
我想我们所依靠的决不是教科书,因为他没有详尽的文明条款;也绝不是自己的直觉,因为不可能有如此多的人想法一致。那么,我们所依靠的只有代代传承的习惯。是这份习惯使我们明白了文明的评判方式,却不懂得它的依据,因为它也没有规范的依据,它可以千变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也在进步,但只要主体不改,它仍是民族之根,只是它也不是无所不能的。
记起一个民国时期的故事,女孩的父亲被军阀所杀,女孩为父报仇,潜伏了十年之久,终于亲手杀害了军阀首领孙传芳,为父报仇后被关入监狱,但最终因舆论压力,政府被迫释放了她。
这在今天的法治社会,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但是若从中华文明的角度,从习惯的角度去看,女孩为父报仇,这是传统美德,甚至是值得嘉奖的,而且她杀的人也不是什么无辜的人,不存在滥杀无辜的情况,那么照这样看,女孩是正确的,民国政府也是正确的。那如今的社会岂不有错,如今的法律岂不站在中华文明的对立面吗?
我想未必。尽管女孩为父报仇,具有中华传统美德,但文明毕竟不是法律,它是人们代代传承的习惯,既然是习惯,有好也有坏,甚至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它所存在的意义与作用也是不同的。遥想古人,“四书”“五经”是所读所背的。而当今社会,即使中华文化,再如何重要,也鲜少有人再去花大量的时间钻研。时代在变化,社会在进步,文明是一个国家的根,却再不是一个国家的全部了。我们所熟知的文明,也仅仅是口口相传的罢了,没有教科书般的标准,多了几分灵活,少了几分繁琐,它不再是必读科目,却成了我们割舍不掉的习惯,纵然他有时也会与法律发生矛盾,但它仍是我们生活中无法舍去的习惯。
纵使民国女孩的行为符合传统美德,却违背了当今的法律,但我们仍可以想象,子女对父亲的孝顺仍是一种文明,仍被传承下来,我们也清楚地知晓法律无法改变我们心中的民族文明。
文明是一种习惯,它为历史做出了多少贡献。我想即使再过几十年,它依旧是民族之根,它依旧是人们的习惯,这一点永不会改变。
同昊洋 浙江省龙游中学高一(10)班指导老师:吴惠芳